记得1996年8月11日上午,一位年过七旬的长者在老伴搀扶下走进来排队看病,病号排成了长龙。我看了一眼高龄患者,心想是不是先给他看才对,又怕其它病号不理解,没敢点名先让他先看。快下班的时候,才轮到老者就诊,当他撩起上衣让我看他的皮肤病,
我问他:“患皮肤病多少年啦?”
他微笑着说:“四十多年啦!在朝鲜战场上……”
我肃然起敬,又不便多问。
七天后,这位先生再次来到我的诊所,他欣喜的告诉我:“你的药太神奇了,吃了这个疗程,明显感觉病情减轻了。”
他的夫人说:“我也是肥子县人,老家在肥子县陆房。”
夫人高高的身材,乌黑的头发下一双雪亮的眼睛闪闪发光,白嫩的面颊,红润润的嘴唇,仍显露出她年轻时的风韵。
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都是肥子县人,一下就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背井离乡,偶遇老乡,心里是多么的激动与亲切。
后来在一次宴会上,我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和身份,他就是著名的作曲家唐珂先生。朋友们欢快地唱起他创作的歌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牡丹之歌》等,此时我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在座的都是唐先生的崇拜者,大家很兴奋,借酒激情放开喉咙,唱了许多唐珂的歌。
我陪唐珂先生坐着,老先生不怎么说话,只是点头微笑,他的夫人年青些,随大家亮开嗓子一块唱。最后唐先生和夫人给大家唱了一首“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声音低沉宏亮,动人肺腑。特别唱到最后“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时,我有些伤感,几乎掉下眼泪来。
人生不圆满是常态,而圆满则是非常态,就如同“月圆为少,月缺为多”的道理一样的。
唐珂送我一本歌曲集。从前言中知道他1922年出生在河北省一个农村。1938年参加八路军,在部队一直从事文艺工作。他从十七岁起就开始音乐创作,一生创作了二千多首歌曲。其中最著名的有《我们是新中国的先锋》、《欢迎英雄上火线》、《志愿军战士之歌》、《长征组歌》、以及电影插曲《众手浇开幸福花》、《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在村外的小河旁》、《老房东查铺》等,深受群众的喜爱。后来他担任了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河北省文联顾问、《歌曲》杂志社编委,以及青岛威海音协名誉主席等职。
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唐珂先生的皮肤病消退得很快,背部和腿部已开始的恢复了正常皮肤。她的妻子高兴地说:“于大夫,你瞧,他的头发怎么也变黑啦?”
此时我才看见唐珂先生们原先的满头白发的,已渐变为黑白夹杂的颜色了,用手拨开他的头发,果然发现有些头发从根部变黑了。再看他面色红润,精神爽朗,炯炯有神的眼里流泻着喜悦。
我说:“中医讲究一个调字,通过望闻问切,辩证施治,用中药去调阴阳、调气血、疏通经络,使人体达到一个新的平衡,你虽然患得是皮肤病,但通过外病内治你气血畅通了,发为肾之荣,发为血之余,自然头发变黑了。”
唐珂先生说:“结识您很荣幸,用什么来感谢您呢?我给您谱首曲子吧。你写歌词,我谱曲子。”
我激动起来,握住唐珂先生的手也有点颤抖。
我说:“我不会写歌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