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汉生儿子时已年逾四旬,许是上苍惦念,他终于还是等来了这个宝贝儿子。
这之前,他已经有了4个女儿,迫于生计,在夭折掉了1个女儿后,他把自己的四女儿也赠与他人抚养。
这是个流人聚集的村落,可就算都是“外来户”,老赵家在村里却是独门独户,据说,当年为了躲避战乱,赵老汉的父亲拖家带口来到这里。新中国成立那年,赵老汉出生了,赵家,这个村里的“独户”也渐渐为村落容纳。
赵老汉,官名赵正,许是老爷子希望儿子做个正直的人,才顺势取了这么个名字。只是打小起,赵正这个名儿就很少为村里人呼唤,幼时,村里老人管他喊赵娃子,或者干脆赵都取掉,直呼娃子。
赵正头前还有2个哥哥,大概兄弟感情淡,两位哥哥又早早出门闯荡,在赵正的记忆里,哥哥只是影子般模糊的记忆。
为了和村里人和睦共处,不被欺负,赵老汉的父亲时时处处唯唯诺诺,村里谁家需要帮手都不计得失地帮忙。正因如此,赵正出生时,赵家已经和村里的旁姓人家融洽相处了,这才有了老人们亲昵地喊“赵娃子”或者“娃子”。
这是个据说小鬼子当年都不敢擅入的村落,大山深处的人家,就算敌人的轰炸机,如果夏日来,也断断瞥不见房影,何况人了。村落里,一条小河横贯西东,树木郁郁葱葱,点缀着东一家西一家的张家李家,着实难觅踪迹。
为此,村里四处聚拢来的人合计后,由一位早年在省城边的教书先生提议,将村子命名为“云隐村”,一伙粗人听不懂意思,只道“隐秘”救命,也便顺了教书先生的意见,将村名沿用至今。
在这样的山水里长养着,且赶逢开国之庆,赵正很快就长到了12岁。12岁的赵正天不怕地不怕,在相继送两位哥哥出门后,他已经成了家里的半个劳力了,平日无论帮父亲下地干活或帮人家揽工做活,嫣然一副大人模样。
村里老人赞不绝口,总说,赵娃子是个好娃,热心肠,干活麻利。
可惜的是,除了父亲教会他写名字,赵正大字不识,只道是“扁担倒了不知道是个一字”。现在看来,父亲给他取名,大概也是因为除了“赵”和“正”,其他字也不识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