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补写的一章节,在大纲中没有列此为诗人,但是却又不舍,最终决定还是写一写他)
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沉醉在盛世之中不能自拔的唐明皇的小舅子杨国忠在杨贵妃的支持下当上了宰相。被他赶下台的前宰相李林甫下台并死亡,这个为汉语贡献过“口蜜腹剑”的人死了。
这一年的李白过着漫游的时光,或许这个时候正在桃花潭旁边和汪伦把酒言欢!
往前推一年,杜甫刚刚运作到一个小官,不曾想回家报喜的时候自己的孩子却已经饿死。
往后推一年,那个让李白在黄鹤楼搁笔的崔颢离开了人世间,或许是乘黄鹤而去吧。
这一年,那个叫做安禄山的胖子还一副人畜无害的一边叫着杨贵妃“妈妈”,一边在为国戍边。
为什么这一年如此重要。其实不然,这微不足道的一年放在上下五千的历史中不过沧海一粟,并没有太多的值得特书的印记刻在青史之上。但是之余本文而言,却又显的如此重要,因为,这一年跟本文的男主角有很大关系,这是唯一一个可以查到的跟他有交集的时间,所以,这个时间必须要好好絮叨一番。
张继,在新旧唐书中并没有多少记载,在那个时候与他同一个时代的有太多耀眼的人存在。“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王昌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高适,更别说还有金子塔尖的王维、李白、杜甫。所以,就连一向内容详尽的《唐才子传》对他的生卒年限都没有记载,只有寥寥数语:天宝十二载,张继登进士科。十年寒窗苦读,一朝天下闻。那一刻,春风得意看尽长安花,那一时慈恩塔下挥笔题名。然而,过了进士科,并不代表着可以做官,在吏部栓选中,他毫无意外的落选了,因为在那个腐败的官场中,他束手无策。
不死心的张继在长安硬撑着,希望某一个大人物能够慧眼识珠,漫长的等待,并没有等来梦寐以求的入朝为官,而是等来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禄山。范阳起兵,破潼关,直捣长安。唐明皇这个时候终于从盛世梦中醒来,在温柔乡中早已磨尽英雄志的他已无心也无力去力挽狂澜,拉起了自己的爱妃就从长安城逃了出去。一瞬间,这座富饶繁华的世界之都被抽掉了脊梁,毫无生气。在混乱之中,所有人都不知道自己的路在哪里,仿佛末日来临。从后续历史中看,那些仓惶出逃的人们是多么幸运,不用遭受后面叛乱者和平叛者的反复蹂躏。在这一群毫无头绪的出逃者中,有一个紧紧抱着行囊满脸疑虑眼神中又有些悲伤的书生跳上了一条小渔船上。
他不知道这条船将行至何处,他更不知道属于他的耀眼时刻也将到来。那时候的他,被这一连串的事件打击的有些魂不守舍。作为一名读书人,在国难当头时却无能为力,只能选择避难,这与他苦读多年的圣贤书大相径庭。小船沿着河道摇曳着前进,背后的长安城渐行渐远,两岸的景色他也无心关注,他心里隐隐的有些焦躁,胸口如同有块石头压在上面,无法呼吸。不知道过了多久,一天夜里,他走出船舱,却发现两岸变得明亮起来,这一打听,原来小船已经行进千里,来到了姑苏城外。这时候,小船停在了桥边。张继站在船头望向岸边,他不知道船为什么会停下来,他也不关心,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望着远处的寺庙,近处的枫桥还有岸边的树,树上的乌鸦,一声声沉闷的钟声随着一丝寒风飘来,张继为之一震,胸中有千言万语要说,最终,脱口而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