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女儿初长成
尊敬的老师、家长朋友们:
大家好!
有位作家曾经说过,人的一生都在寻找三个家园:生活、事业和精神家园。这三个家园是激发个体强大生命力的源头,让人找到归属感。
在一般的家庭中孩子无疑是家庭的中心。我们父母把很大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并把教育好孩子作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现在的孩子家长都宠的爱不释手。孩子的成长都关系到整个家庭将来的喜乐哀愁。古往今来的许多有关儿童成长教育篇中都告诉我么家长:你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潜移默化的教育,它渗透在孩子成长的每一天,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出于一种本能的从众,好奇的孩子总是善于模仿大人们的行为。父母表情达意的方式、待人接物的态度、对待是非的准则,人生观前、价值观都是孩子天天阅读的“教科书”,孩子的很多秉性都是在阅读这本书中形成的。
我也是非常重视子女教育的家长。孩子现在已经8岁了。在她很小的时候,我在家里的墙上贴满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及各种美丽的花草、小树,让她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培养她热爱大自然的心理,让她从小有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当她呀呀学语,慢慢长大的时候,我们便给她讲故事,读童话。给她讲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告诉她小女孩的可怜的一生,给她讲格林的《白雪公主》、《灰姑娘》以及《小红帽》等等,从那些童话故事中,让她从小就懂得做一个有同情心有爱心的好孩子,给她讲《狼和七只小山羊》告诉她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让她知道坚强和善良是做人的基本要素。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启蒙老师,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不仅是孩子的良师,时刻用自己的行为影响着孩子,同时也是她的益友。夏天,我会带她去游泳,去野外尽享大自然的美色;冬天爸爸会带孩子跳绳、打球,每天都象一本图画书画尽了五彩颜色。在家庭中,和谐温馨的气氛笼罩着孩子,这是孩子快乐的基础,我们营造出友爱的氛围,用自己的行为告诉孩子,怎样的生活才是一种高质量、有意义、快乐的人生。
注重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孩子的品质是第一要素,是影响孩子将来人生道路的关键。我们要学会凡事从正面教育孩子,帮助孩子辨别是非、真善,培养孩子的善良、宽容、积极乐观、富有爱心等良好品质以及热爱集体、尊敬师长、遵守一切规章制度等行为规范。
自从孩子上小学以后,展现在她面前的又是一番天地,她的世界开始出现了老师,并且有了很多伙伴,在孩子眼中,老师就是他们心中的神,老师的话就是圣旨,而同学则成了她效仿的对象,为了让好的品德在她身上扎根,我总是用老师的要求和希望鞭策孩子,告诉她尊老爱幼、勤俭节约是每一个老师对学生的要求,而且老师喜欢每一个守纪律、爱学习、勤思考的学生,为博取老师的表扬和微笑,孩子总是会不遗余力地向老师展示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在老师的谆谆引导下,孩子就像一株小苗茁壮成长。我经常告诫孩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小学阶段是人的品德、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这个关键期,我告诉她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做一个老师喜欢、同学们也喜欢的完美孩子。我相信每个孩子最初的开始都是一张洁净无暇的白纸,那上面的美丽的人生图画是靠她自己去描绘,但同时我们的家长、老师以及整个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孩子一起绘出她的七彩人生,只要我们用心去教育,关爱我们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会是最优秀的。
现在很多家长都不舍得让孩子干活,认为那样是浪费孩子的学习时间,对此我不认同,我认为孩子动手时也在动脑。女儿很小时就学会了拿筷子、系扣子等一些小动作,我感觉比同龄孩子要早一些。现在,节假日我在厨房做饭时,她也要求参加,我会毫不犹豫的答应,给她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她总是热情高涨。就在昨天,我在家里做面包,她跑来要求和我一起做,我俩就一起动起手来。经过我们的努力,当将面包放到烤箱后,她举着沾满面粉的小手,小脸红扑扑的眨巴着眼睛跟我说:好累呀妈妈,没想到一个小小的面包要付出这么多啊。听到她的话,我笑了。我知道,女儿通过这点小事理解了,体会了劳动的辛苦。
凡是孩子感兴趣的哪怕是对孩子没有明显帮助的事情我都会尊重她的好奇和兴趣。教育和培养是两个密不可分的部分。孩子的思考是在好奇和兴趣中产生的。家长千万不要磨灭孩子闪光的苗头。针对女儿的好奇心和千奇百怪的问题,每次我都是耐心回答。记得有一次带她参加一个朋友女儿的生日,朋友的女儿现场表演了葫芦丝独奏曲《月光下的凤尾竹》,悠扬的曲调很是动听。回来的路上她告诉我她想学习葫芦丝。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很累,而且每天都要练习她打了退堂鼓。我就和女儿做了一次很长时间的沟通,她很坚定的告诉我要坚持下去。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女儿最终获得了青岛市第四届民族乐器葫芦丝组一等奖。
在学习上,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总是鼓励她再想想,让她自己克服困难,想办法解决。比如在孩子写生字组词时,她不会了就跑过来问我,我不急于告诉她答案,而是让她翻看课文,看有没有词组,或者可以查字典。这样,她不仅增加了对这个字词的认识,而且自小养成了运用工具书的习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