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学校的报告是批准了,但是没钱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李景平是个有主意的人,他想办法从镇里小学弄来了换下来的破桌椅,叫村里的王木匠修理修理,勉强还可以用。团团围围的村子,有不少的瓦工泥匠,他们的手艺都是祖辈传下来的,做工没有任何问题。
学校房顶盖的是红瓦,那是乾大爷老屋上的,自从他死后,他的儿女一直没有回家,老伴也被儿女接到省城去住。李景平跟乾大爷一家通了信,他们一家子听说是为盖学校,欣然答应。
由于交通不便利,所有的瓦和砖都要用筐装,用人的肩膀一担一担的挑。几个村的村民鼓足了劲,一筐一筐地运。他们不觉得苦,他们都说比这还苦的日子都过来了。所有人都乐意干,哪怕不去上工挣工分也要来帮忙。他们知道比起油茶村的李景平,他们这一点幸苦,根本不算什么。
干的最卖力的就是老张,他以前是个剃头匠,后来年纪大了,剃不动了,他又去放牛,他听说建学校,主动找到李景平要去守学校。
李景平笑着问他:“老张,为什么非要守学校啊?现在学校没老师,你来给学生上课,要得不?”
老张乐呵地说:“我大字认不得一篓筐,要我教书?我是不会,教学生剃头还行。”
李景平说:“去,去,学生是来学知识的,又不是给你当徒弟,你要徒弟自己找去。”
老张笑了笑,又看见大家忙得热火朝天的,说:“真好!这学校起好了,咱们油茶村就有希望了。等学校起好了,我写信给路生,让他把我那孙子接回来读书。”
李景平说:“路生出息了,住在市里多好,什么都方便,哪还听你的。我看你老还是听他的话,早进城里享福才是。”
老张撇着嘴说:“我才不去。他读了几年书,有了点文化也不能忘了自己的根。”
李景平笑了笑,没有说话。
老张的年纪虽然大,但是挑起担来,不比年经差,百八十斤挑起便走。一开始,年轻人还担心他的吃不消,可见他几日下来从不喊累,也不歇息,不得不佩服这位老汉。
1969年,旭日小学的来了第一位老师,他姓周,早些时候在镇里教书,有人说是因为犯了错误被贬到了这里,也又有人说是李景平再三请过来的,谁也不知道具体情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