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桃花村的第一批军火顺利到达大晋南徐州京口。谢安邀请爨哲一起去京口验收,以观大晋军威。爨哲一行人骑马沿着秦淮河往东北方向出北篱门走建康到京口的大道,一日便到京口重镇。
京口重镇(后世镇江),夏、商时属九州之扬州。西周为宜。春秋战国时名朱方,属吴国。越灭吴、楚又灭越,改朱方为谷阳。秦置郡县,属会稽郡。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东巡,途经京岘山见有王者气,命三千赭衣徒凿断龙脉,以败王气,筑驰道,改谷阳为丹徒。?汉初,郡名多变,先属荆王刘贾封地之荆国,后属吴王刘濞封地,称吴国(郡国)后又称会稽郡。东汉,称吴郡,县名仍称丹徒。大晋南渡设晋陵郡,晋陵郡治京口,并筑晋陵郡城。
京口东近京岘山,南依南郊诸山,西望五洲山,北临长江,与广陵隔江相望相连淮水,运河连接江南三吴,也是这个时代长江的出海口,为联接江南、江北、建康、三吴的交通要道,形势险要,为兵家所重。京口处宁镇山脉东段,属丘陵地区和长江冲击平原区,地势为东南高、西北低、中间及沿江地带地势平坦、岗坡丘陵穿插其间。为大晋长江下游军事、经济重镇。
当年孙权在江东数迁治所,孙氏起自富春,地属吴郡而东邻会稽。孙氏自淮上回江东后,本以吴为治所。其时孙权主要是对山越用兵,无暇外顾,设治于吴,是比较安全便当的。随着形势的发展,孙吴势力扩及长江中游,僻处湖海之间的吴地,就不再符合需要。为了便于与黄祖作战,孙权于建安十三年(208年)迁治所于京口筑铁瓮城(当时称京城)。赤壁之战时,孙权就在这里屯驻。建安十六年,孙权由京口溯流西上,徒治于秣陵,并改秣陵为建业,既晋京建康。
大晋南渡后,三吴成为东晋的战略后方,建康的粮食供应及长江下游两岸军队的给养,都要仰给三吴。这个时代从京口到江北广陵过江犹如泛海。三吴的船行自会稽达京口后,离运河而入大江,溯流百余里,始达建康。大江多风险,运河小船入江,难保败溺;于是需要在京口换大船。京口虽然据有建康与三吴、广陵之间的枢纽地位,但是魏晋时期,京口以至晋陵一带还是非常贫瘠的地方,莽莽榛榛,野兽出没。以至于在琅邪王司马睿南渡江以迄东晋初年的大约二十年内,朝廷和执政并未认识到京口的重要性,没有人去特意经营。京口成为重镇,是从苏峻之乱时由于控制三吴地区的需要开始的。
咸和二年(327年),苏峻和祖约发动叛变,进攻建康。次年建康便沦陷。咸和三年(328年),陶侃获推举为盟主,郗鉴加都督扬州八郡军事。郗鉴率众渡江,在茄子浦与陶侃会合,又修筑白石垒。不久王舒和虞潭战败,郗鉴见此,于是派将军夏侯长通知温峤,并预计苏峻会挟持成帝到会稽,建议温峤在重要据点立营据守以阻其去路,同时又断绝粮运和坚壁清野,据守京口等待苏峻因缺乏物资溃败,温峤深表同意。郗鉴与后将军郭默回屯京口,修筑大业、曲阿和庱亭三垒抵抗并分散对方军力,但随即就被围攻,郭默更逃出驻守的大业垒,令士兵震惊;但郗鉴仍坚持固守。不久苏峻在建康石头城堕马被杀,大业垒得以解围。咸和四年(329年),郗鉴派参军李闳追击南逃吴兴的苏逸等人,将苏逸斩杀并收降其余众共一万多人。
苏峻之乱平定后,郗鉴以功升任司空,加侍中,解任八郡都督,改封为南昌县公,并以先前的爵位封其子郗昙,开始经营京口。咸和六年(331年),石勒部将刘征再次侵扰东南诸郡。郗鉴驻屯京口,并加都督扬州之晋陵郡、吴郡诸军事,率兵将刘征击退。
永嘉之乱以来,京口吸引了大量的流亡人口,有士族也有平民。范阳祖逖率部曲南来,曾一度留居京口。渤海刁协,南来后子孙世居京口。颖川庾亮家于暨阳,地属晋陵。东莞徐澄之与乡人臧琨,率子弟并闾里士庶千余家南渡,世居京口。幽、冀、青、并、兖等州及徐州之淮北零散的流民,也来到了京口。侨寓之民约为二十二万。按照大晋制度,僮奴不入籍,客虽得“注家籍”,但漏注者多。流民在徐州为僮为客而未著籍者,当然未计入此二十二万之内。预计京口有南迁的北民四十到五十余万。
零散的流民,却没有多少自由选择停驻之处的余地。他们在胡骑追逼下节节南行,一般只是想找一个接近北土的地方停留,以便有朝一日重返故园。他们资财匮乏,人力寡弱,一旦到达可以暂时栖息的安全地方以后,就无力继续南行,北方优先南渡的豪门士族也占领了三吴富饶的地方,为了缓解和吴人的矛盾。大晋在京口、晋陵设乔州吸引流民,而流民可以组成军队。京口、晋陵密迩三吴,而三吴的物产可以支援京口之军。郗鉴利用这支流民军队和三吴粮谷,经营京口,使京口成为东晋时具有特殊作用的重镇,影响着东晋的朝局。
京口在郗鉴经营时期,已经发挥颇为显著的作用,概括言之,有控制三吴、抵御海盗、拱卫京师、成为长江下游北伐的基地和制衡长江中游荆州豪门地方武装的主要军事力量。
桓温专权后,为了削弱长江下游的军事力量,解除了郗鉴多年经营的京口军队。
太元二年(377年),朝廷因前秦强大,诏求文武良将镇御北方。朝廷拜谢玄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镇广陵,召募劲勇,徐(治京口)、兖(治广陵)流民帅军队纷纷应募入伍,在京口从建流民军队,晋人谓京口为北府,京口新军号“北府军”。
北府兵虽然组建匆忙,并无精良装备,亦无正规训练,但是因为流民帅长期率领军队与北方异族作战,军事力量不容小觑,三州南渡流民在落户之前皆是半武装性质,颇为强劲,因而北府兵的整体实力十分可观。且太元四年(379)五月,前秦兵俱难、彭超部进攻淮南,并包围三阿。北府兵援救三阿,一战告捷,迫使前秦兵向北退逃,北府军名震大晋。
爨哲这次和谢安要去的地方就是京口北府军驻地,这批军火对无精良装备的北府军可以说是雪中送炭。北府军由陈郡谢氏家族掌握,也成为谢安执掌京师最有力的支持,那新的装备给北府军也情理之中。
爨哲和谢安等人来到京口北方军驻地,此地三面环山北方临水,易守难攻,四周围着篱笆足足数里之长。爨哲随谢安检阅北府军,爨哲发现这次军队主要以步兵为主,有少量轻骑兵,士兵主要穿着薄衣、皮甲、军官明光凯、两档凯。士兵武器主要是长刀、短刀、枪、弩和盾,看编队应该是有协作,军官配剑,军容整齐、纪律严明,现场充满杀伐之气,一看就是一只上过战场有故事的军队。
谢安笑着问爨哲:“爨刺史你觉得我这北府军与南中军队如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