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一路的冲杀,已经看不到几个清兵的影子。看到的也是离得很远,正在仓惶逃窜,连头都不敢回。
码头上还没有船只靠岸,只有堆积如山的粮草物资,惶恐不安的民伕,以及被堵在这里的几十个丧胆清兵。
李岳松了口气,不仅大局已定,连迅速走水路向茅麓山之敌报信的机会也被掐断,这可给了他们更多的整顿时间。
“邓总旗,你带人把俘虏和民伕押回城。”李岳向邓得功下着命令,“我带二十人守在码头,若有船只经过,便争取拦截下来。”
邓得功恭谨领命,又提醒道:“将军,是不是派人把另外的人马也召来?”
另外的人马便是包括老弱妇孺的二线部队,为了减少伤亡,他们没有直接参战,就在城外不太远的隐蔽处待命。
“对,对。”李岳差点忘了,笑着挠了挠头,说道:“多谢邓总旗提醒,他们怕是等得心急火燎了。”
邓得功领命而去,押送着俘虏和民伕回城,又派人去通知二线部队。
李岳终于能坐下歇歇了,就在码头上的木屋里。其他士兵则继续装成清兵,衣服都不用换,在码头上站岗放哨。
打下巫山县城,多半也解救出了郝摇旗、袁宗第等人,又成功了一步啊!
李岳随手抓起桌上的茶壶,也不管冷热,对着壶嘴连灌了好几口。然后,他才摸着下巴,开始思索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哪怕再抽冷子打下几座县城,也拼凑不出能够正面去解茅麓山之围的军队。这一点,李岳看得很清楚。
也就是说,最好的办法还是在外围行动,争取调动围困茅麓山的清军。
这样一来可以寻找机会加以消灭,二来也减轻了李来亨所部的压力。毕竟,他们还能坚持近半年的时间,趁着清军外围空虚,正好扩充实力,壮大声势。
如何扩大声势,李岳也想到了两个办法,一是继续攻城掠地,增强破坏的效果;二是打出一面清军不得不派兵前来攻击的旗帜。
清廷怕什么,其实很简单,便是能够号召并鼓动人心的朱明皇族后裔。永历死后,还真有那么个名号,令清廷犹如芒刺在背、寝食难安,必欲杀之而后快。
这个名号便是“朱三太子”,一个不时被反清复明的志士举起的大旗,如同一个幽灵般,时不时便出现,折磨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清皇。
对于清帝来说,“朱三太子”本人并不可怕,但这面大旗的感召力却不可轻视。一旦有人以此名号起事,清廷不管真假,总是异常重视,唯恐其坐大而掀起声势。
李岳也知道,如果借用“朱三太子”的名号,清廷便是绝不会放过,以后的重重压力将接踵而来,就是不死不休的苦局。
切,好象能和清廷和平共存似的,李岳突然自失地一笑。既然已经要死战到底,那还怕个什么呢?
况且,李岳还可以借着“朱三太子”的名头,在这支新拉起的队伍中,具有相当分量的话语权。不至于因为解救了郝摇旗、袁宗第等人,而被边缘化。
可要取信于人,也不是那么简单。李岳冥思苦想,突然灵光一闪,脸上露出了狡黠的笑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