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楼的开设,仆一开张,就在洛阳城引起了轰动。连司马越也过来询问究竟,欲求酒楼的招牌菜。
酒楼的招牌据传言,便是皇帝“发明”的。不错,这就是司马炽自己引导而产生的后世美食。由他出点子,经由手艺精湛的厨子掌握、改进、适应此时后,才推出。
司马炽实在吃不太惯这时候的饭食。后世川菜肆虐,辣椒成瘾,平民生活中最不可缺的味道就是辣。他也是一个重度辣患者。
可惜这个时候真的没有可比肩辣椒的辣调味。一般会用茱萸、麻椒、胡椒、芥末等代替,进行调辣味。但都差了许多味道。
虽然没有辣椒,但其他调味料并不太缺。酸甜苦辣咸五味调料,常见的有盐、酱、醋、豉、饴和蜂蜜、酒、胡椒、麻椒、茴香等。
此外还有葱姜蒜香菜,或者干梅、桔皮、干枣等果脯。
于是,司马炽在连吃数日不堪入口的粗糙食物后,便真的是实在忍不住,力排众议,亲自动手,显了一回厨艺。他会做的东西也不多,但胜在新颖、花样。
虽然没太多见识,但仅就后世小民小户常接触的食物来说,烹饪手法、口感美味都已经比如今精细多了。简单几个家常小菜,就让他味蕾再次感受到后世的美味。
这个时代,虽然料理手法不够精细,但胜在食材都是天然,油脂用的又是猪油、羊油、牛油等动物油为主要。尤其前者,司马炽在后世除了小时候接触过,后来就再也没有吃到过正宗土猪猪油。
记忆中那个香啊!后来即使买肉再自己炼油,也没有儿时香味,反而腥味重,还要焯水。
这一尝试,味道自然不错,他就不免生出一个想法出来。
民以食为天。自己何不尝试发展饮食业?
若论全球最饕餮的国家民族,那无疑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发展,浓缩出来,俨然可以称为美食成长史。到后世二十一世纪,饮食业也已成长为庞然大物。每年饮食消费十分可观!
如今这个时代,饮食正处于萌芽发育以及成长的阶段。后世传颂的美食,要到唐宋才趋于成熟,到明清才大放异彩,达到巅峰,诸多名菜都是那时候发展成熟的。
自己若是现在就扛起这杆大旗,人为引导发展,搞个饮食帝国,仅每年的税收就难以计数,更别提自己居中赚取的桶金。
而且现在这个时代的权贵,在吃的上面,毫不吝啬,简直可称饕餮。
比如以吃出名的武帝朝司徒何曾。其每餐耗费不下万钱,还言无下箸者。
按照购买力来算,这个时代的一钱大致相当于后世一块至两块钱。一顿吃一两万,这或许在后世有钱人家并不鲜见。
但再看工资,这时候普通人一天大概能挣十多钱,最高也不过二十到三十钱,还不是稳定收入。
就拿每天稳定收入三十钱来算,何司徒一顿消费就相当于普通人一两年不吃不喝才能攒够。
武帝每次款待群臣,只得允许他自带吃食。因为皇宫御厨所做的食物,他吃不进去,太粗糙。武帝又不能强迫老臣,也不能让老臣每次饿着肚子,只好开此先例。
他府里制作的开花馒头,也成为天下谈资,非亲近者难有尝者,制作之法更是严防死守,成为绝密。
何曾还著了一本书叫做《食疏》,流传天下,其中记载了他对“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深刻领会。
而他的子孙大都也承他,继承了饕餮基因。其子何邵在每餐花销上更上一层楼,比其父“翻了一番”。
如今,何氏俨然已成了当朝有名的美食家族。
还有因嗜美食出名的就是武帝的女婿王济。
王济曾在家大摆宴席,款待武帝。武帝尝过一盘猪肉,觉得特别好吃。就问是怎么做的,大概是想偷师。不料,王济骄傲答道:这是用人乳喂养的小猪肉。
武帝撂下筷子就走了。不知道是对王济奢侈的不满,还是觉得透露了自己的没见识,被女婿态度刺激,无颜再待。
饮食奢侈更不能漏掉的,还有因斗富而大名鼎鼎的王恺和石崇两个富豪。二人比富时,王恺屡屡落败,却从不承认石崇比自己强。
但唯有一点,让他内心有那么一点点羡慕。那就是石崇大冬天还能吃到韭菜和艾蒿做成的腌菜。
冬天还能吃青,这可是比斗富更惹人眼球的事情。那时还没有大棚技术,可想难得。
最后王恺不甘心,多次贿赂石崇府里仆从,终于将秘密打听出来。原来那不是真的,而是拿韭菜根捣碎,然后切麦苗掺杂进去。王恺扳回一城,大肆嘲笑石崇。石崇恼怒,将涉事的仆从都杀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