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渐渐浓重起来,窗外有些不知名的虫子在草丛中胡乱地叫着。暗绿色的柳树梢上,天空中的晚霞变得火红一片,充满了生气。
一分监区办公室。
曹指导员说道:“经请示上级领导,已批准我监区服刑人员刘永平去省城天都市参加博士考试。这是我监区有史以来第一回。刘永平如果能通过考试,也是我监区的荣誉,上级领导指示,要确保他顺利参加考试。”
韩分监区长接着说道:“监狱领导已做出决定,由教育科王科长带队,我监区派两名民警护送刘永平去省城参加考试,有专车来回接送,要确保安全。”
“汪副分监区长、小何,这回要请你们俩辛苦一趟了!”曹指导员语气亲切地说。
“没问题。”汪副分监区长说道。
“好嘞!”何警官也爽快地答道。
第2天凌晨,王科长驱车赶到。虽然汪副分监区长和何警官平时与王科长很少见面,但彼此都认识。今天能和王科长一道,尤其是到省城去出差,对于基层民警来说机会并不多,所以汪副分监区长和何警官都很高兴。
为安全起见,王科长示意汪副分监区长给刘永平戴上了手铐。王科长对刘永平说道:“服刑人员外出参加考试虽然年年有,但到省城参加考试在我监还是第一次。希望你这次能考出好成绩,不辜负监区民警对你的希望!”
“是,我一定尽最大努力!”刘永平答道。
警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车窗外的一排排树木转瞬即飘向身后。刘永平的思绪也不停地飘动着,从一件事很快跳到另一件事,从一个人影很快又跳到另一个人影……
※※※
刘永平入狱前系某公司经理,年轻得志的他,虽然事业有成,但总觉得自己囊中羞涩,与自己的身份不相称。于是他竟将从银行贷来的巨款及单位原有一笔公款擅自挪给他人使用,从中谋利。结果东窗事发,法院以挪用公款罪判处他有期徒刑7年。
一天,他的导师专程来到清河监区一分监区看望他,问道:“事已如此,你今后有何打算?”
刘永平明白导师的意思,可他叹了口气。
导师语重心长地说:“金钱是身外之物,只有知识是自己的,虽然你现在身份变了,但你一定不要放弃。”
从经理到囚犯,刘永平的精神几乎崩溃。他默默叹口气说:“我这辈子算是完了。虽然捕前曾攻读博士学位,希望有一天能大展宏图。如今,苦心经营的事业已经完了,至于‘攻读博士’更是提不起我一点兴趣了……”
导师又劝道:“只要你不放弃,学校那里,我会尽量争取为你保留学籍!”
刘永平已心灰意冷,已下不了重新考试的决心,他说有气无力地说:“唉,一个犯人学了有什么用?在这里也没有学习的条件,再说,监狱能让我出去参加考试吗?谢谢老师的好意,我还是混一天算一天吧!”
导师叹口气默默地走了。
曹指导员了解情况后,于是找刘永平谈话。在值班室里,曹指导员说道:“在监狱里,把刑期当成学期的人有很多。你一定要调整好心态,继续学习,这才是对自己的负责的态度。被判刑入狱虽然是人生中的失败,但是,失败并不是最终结果,只是人生过程的一个事件、一段经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永恒成功的人,也没有永远失败的人。”
见监狱民警也这样劝自己,刘永平的心里渐渐暖了起来,可他还是叹了口气,脸上充满了沉郁凄楚的神色。
曹指导员又鼓励道:“每个服刑人员的情况都各不相同,年龄有大有小,文化程度有高有抵,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未来必须充满希望。只要你对未来充满希望,你现在就会充满力量,做你应该做的事。不论你过去怎样,那都已经过去了,只要你调整心态,明确目标,积极地投身改造,那么成功就是你的。”
听了指导员的话,刘永平只感到压抑心中很久的冰峰被溶化了,精神为之振作起来。
“说一个监狱里发生的真实事例,”曹指导员接着说道,“一个姓王的服刑人员,大学毕业后也在金融单位工作,因挪用公款而被判重刑,为不虚度漫长的狱中岁月,他决定精读手中仅有的《汉语词典》,以增长知识,积蓄力量。看了几遍后,他发现词典中居然有不少错误,于是给编者去信谈了自己的看法。不想编者很快回了信,向他表示感谢的同时希望他继续纠错。王犯为之一振,又托人买来许多词典,精心研读起来。8八年后,到他出狱时已对各类词典纠错3000多条,完成了一部100多万字的纠错专著,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刘永平对这个监狱里发生的真实事例产生了兴趣。
这一次的谈话使刘永平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尽管敏感着那希望的渺茫,可是他心里却洋溢着一种欢喜,虽然也忧虑着成功还在不可知之列,但已少了绝望和灰心带来的黯然自伤。
不多久,刘永平写出了第一份思想汇报,在表态要认真改造的同时,也向监狱民警表达了想继续攻读博士的愿望。
看了刘永平的思想汇报后,曹指导员向上级作了汇报,并很快得到答复:
“服刑人员必须无条件接受刑罚,完成各项改造任务,在不影响监管安全和改造秩序的前提下,为其提供了学习便利……”
这天,刘永平正在阅览室看杂志,曹指导员对他说:“你努力吧,监狱方面已没有任何问题。如果学习中遇到什么困难,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我们会尽力给予解决。”
刘永平很高兴,回到监舍便制定了详尽的学习计划。
在一分监区,表现好的服刑人员每个月可以使用一次“亲情电话”与亲人联系。这根“亲情热线”便成了刘永平与学校和导师联系的桥梁。
刘永平的妻子在电话中说:“本来,学校方面仅打算保留你的学籍,为你办理休学手续,现在校方也改变了想法,他们说,只要监狱方面没有问题,他们一定支持你继续读博士!”
刘永平心中充满了感激。他抓紧每一分钟时间,重新攻读起来。
分监区有严格的规定,每晚9点30所有监舍必须熄灯,让服刑人员休息。可晚上正是学习的黄金时间,这该怎么办呢?
分监区民警为他开了绿灯。经过研究,分监区把他分到了1组,担任服刑人员包裹房管理员。一分监区共有6个小组,1组是勤杂组;2组主要从事农业生产;3、4、5组主要从事劳务加工;6组是一些新收犯。1组主要有伙房的罪犯、大小门值班的罪犯以及包裹房的管理罪犯等,包裹房相对于其他地方来说比较安静,还有一张书桌,较为方便,也不会干扰别人,这样刘永平更有了学习的时间。
尽管一分监区民警全力支持他,但人在高墙内,读博士所面临的困难还是可想而知的。这时候,他的妻子李丽成了他与导师、同学联系的关键人物。
每隔两个星期,李丽便会来一次监狱,将导师和同学们交给他的参考书和学习资料转到丈夫手上,同时,带回丈夫写在纸上的问题。
随着研究的深入,刘永平需要的资料越来越多,更新频率越来越快。于是,监区民警每到休息日,便多了一项任务:逛书店,帮刘永平买书。这一切,都落在了何警官的身上。
一天,刘永平向何警官提出:“我能不能上网查资料?”
何警官考虑到此事虽没有先例,但对刘永平来说确实需要,于是经请示上级后,批准了他的请求。
清河监区除了服刑人员的阅览室、活动室外,还有民警的阅览室和活动室,在监区大门的右侧2楼上。刘永平被带到民警阅览室,这里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他在何警官的监督下,上网查阅了大量资料。
刘永平觉得不能光顾着学习而放松了改造,他就主动提出帮助中队出黑板报,每周一期。刘永平结合中队的实际情况,写出了一系列的文章。他的文章针对性和可读性都很强,服刑人员都很喜欢看。
刘永平撰写的论文也开始在一些刊物上发表。看了刘永平留在论文后面的地址,编辑部一开始根本不相信这么高水平的论文是一个囚犯写出来的,直到他们给监狱方打来电话核实后,才深信不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