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坡就在南薰门外三里,柳林坡北面是一个无名小湖。此时正是水草丰肥的季节,一群大白鹅在湖中懒洋洋地游弋,看到有人接近,大白鹅张开又肥又短的翅膀,拼命地扇动,半立在水中朝湖中心逃逸而去。
湖边杨柳依依,南风吹来,柳枝飞舞,像是精灵舞动的长袖,湖虽无名,却是整个柳林坡的核心。
稀稀拉拉柳树一直漫延到千米之外的一个小山坡,山坡上全是千姿百态的杨柳,柳林坡也因而得名。
太祖初登大宝之时,御河经常堵塞溃堤,太祖下令广植杨柳以加固堤岸,相传柳林坡是太祖金口钦点的柳树苗圃,到了仁宗皇佑年间,这片苗圃才废弃不用。
因此,柳林坡不乏一些上了年纪的老柳,老柳一到深秋就枯残破败,一到春天又新芽满枝,久而久之,这些老柳就被开封人当成了柳神,年轻男女郊游至此,都会到老柳下许同心愿以期永结同心,文人士子也会到老柳下吟诗作赋,寓意是才思源源不绝。
不知是哲宗朝哪一年开始,每年六月下旬都会有大量的文人士子聚集在此,或吟诗作赋,或郊游赏玩。
今天柳林坡注定了会很热闹,据说江南睦州第一才子唐少安将会郊游柳林坡,睦州第一才子的名声可能没什么分量。睦州就是后世的淳安,一州之地的才子说破天也不过是一州的学霸而已。但是这个唐少安却不是普通人,据说是“接天莲叶无穷碧,问渠那得清如许,少壮功夫老始成。”三首诗的真正作者。这还不是重点,重点是那个最近声名鹊起的“问渠君”也要来柳林坡,这下子有好戏看了。
柳树林下的身影逐渐多了起来,其中还有不少小娘子,有的是几个小娘子结伴而来,有的是跟着家人而来,这些小娘子来的目的只有一个――追星,今天来的既有名动开封城的青年才俊,也有太学里的学霸、学神,注定了要金榜题名,飞黄腾达的少年英才。
比如说沈家的沈三郎,此时正跟一帮太学上舍上等、中等生在无名湖畔席地而坐,高谈阔论,谈的无不是高深的经义和治国安邦的策论,一个个时而慷慨激昂,忧国忧民,时而谈笑风生,舌绽莲花,吐出的无不是诗词歌赋,他们或相互抬轿,或激辩不休,那真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每每到精彩处总有人大声喝彩,于是围观的小娘子们眼中便金星闪烁,轻声娇笑,羞涩中中带着追星的狂野。
凡是敢抛头露面到柳林坡郊游的小娘子能无不是貌美如花,且正处于胶原蛋白过剩的美好年纪,这也是士子们对于柳林坡如此热衷的重要原因。
此时的社会风气相对比较开明,大家闺秀与青年郎君结伴同游的事情也并非伤风败俗,不可接受,更何况是远远地欣赏呢。
当然,真正的精英总是少数的,大多数都是一些寂寂无名的人,比如说王家的王承志和范家的范尧舜,这两人早就结伴到了柳林坡,湖边是太学生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战场,他们不是一个层次,挤不进去,而且也不敢兴趣,更不想傻乎乎地做陪寸,所以中间广阔的平地就成了他们交友谈心的战场,当然,两人的眼光时不时地会聚焦在那些莺莺燕燕上,可惜,最后只能跟路人们一样,成为柳林坡众多郊游者中的一员。
除了今日休假的士子们,柳林坡还有一个特殊的人群,那就是无孔不入的小商贩们,手提肩扛着自己做的吃食,随便找个地方一放,准会有人围上来。
人流越来越多,士子们议论的主题逐渐收窄,最后全部聚焦在了两个人身上。
“嗤,什么问渠君,文抄公而已,真正的大才是睦州的唐少安,人家十五岁便能写出接天莲叶无穷碧,还低调的一塌糊涂,不过要不是这个问渠君,这样的好诗还要埋没很久。”
“是啊,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这写的就是西子湖的风光,睦州临近钱塘,这唐少安初至西湖有感而发,合情合理。”
“问渠君倒也聪明,把西湖改成园湖,妙啊,这个叫杨旭的倒也是个妙人。”
萧庄众人到此的时候,听到的恰好就是这样的议论声,三三两两的文人士子边走边调侃,时而嬉笑怒骂,时而啧啧赞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