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米多村长意想不到的是,那几个小伙子回来把阿东阿良兄弟俩的老底揭穿后,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往外走了,都是偷偷摸摸走的,也没跟家里人说去哪儿了干嘛去。只知道他们出去后,每个月给家里寄来一笔钱,多的上千,少的也有五六百,把家里人乐得整天张开大嘴夸自己儿子有能耐。实际上,那些外出挣钱的小伙子的家里人都心知肚明,这钱也许就是乞讨来的。刚开始还有些难为情,可日子久了,钱寄来的多了,他们就想开了。心想,乞讨又不犯法,能讨得来也算得一种本事,自己挣钱自己花,谁也没碍着碍谁,有什么好怕的。
渐渐地,讨饭挣钱在驮岭村登堂入座,驮岭人默认了这种不太光彩的挣钱门路。有不少中年人也开始心猿意马,做起发财梦。有的干脆背起背包就往外走,不再犹豫。驮岭村过几天就有人不声不响地去山外,隔三岔五地有人往家里寄钱。儿子往家里寄钱,老人们也就舒开眉头,把面子的东西抛到脑后去了。
米多村长再也坐不住了,再这样下去,驮岭村非成为乞丐专业村不可。可村里人外流的现象来势汹汹,就象洪水猛兽般,他想力阻,深感力不从心。一木难支大厦,他知道他再大的能耐也劝阻不了他们了,有时钱比什么都重要,那个绚丽的发财梦早已深入他们的灵魂深处,把他们的魂勾走。他们怎么还可能听他那老掉牙的劝阻呢。
米多村长觉得忍无可忍,无需再忍。他决定召开一个村民小组长以上干部会议,号召大家一起来阻止这种不良现象,把它遏制在萌芽状态。村民小组会议是召开了,可大伙儿都对此无动衷,还说这都什么年头了,不是说“不管白猫还是黑猫,能捉老鼠就是好猫”吗,好不容易找了条挣钱的门道,尊严算个啥,整天在黄土里刨,挣那几个汗水钱,何时是个头啊,还不如顺其自然,能挣一点算一点,反正不偷不抢没犯法,随他们去吧。几个村民小组长都赞成睁只眼闭只眼,这事儿就跟没发生一样。
可米多村长受不了这股愚昧气。这种伤风败俗的事怎么能在驮岭人身上发生呢,而且在年轻人身上蔓延开来,要传开了,驮岭人的颜面丢尽不说,还会祸国害民呢。可那帮人……他们怎么就不懂得这点呢!尊严都不要了,还做什么人啊!
真是民风浇簿、世风日下啊。米多村长一口气蹩在肚里,说不出的痛心。驮岭村再也不是能前的驮岭村,驮岭人再也不是以前的驮岭人,一个个都开始变了,变得他都不认识了。看来驮岭村他是管不了那么多了。米多村长长叹了一口气,是驴是马随他们去吧。
驮岭村外出的人象滚雪球似的,越来越多,越滚越大。驮岭人钱也越来越多,镇信用社里每天都有驮岭人的身影,大多是存钱。只是米多村长家没什么变,米龙还是照样每天上山干活。
没出米多村长所料,渐渐地,驮岭村真成了一个乞丐村。
不知是谁走漏了风声,把驮岭村成为乞丐村的消息给捅了出去。省城一家晚报的记者找到驮岭村,采访了有关情况,把它在报纸上登了,题目是《一个乞丐村的故事》。在省报上一登,驮岭村一夜成名,几乎各家媒体都争相报道关于驮岭村人行乞的事迹。有不少文人学者慕名到驮岭村参观考察,寻找题材。
县里觉得这是个难得的好机遇,准备趁着驮岭村名声大振、引人注目的会儿发展旅游业,把驮岭村作为一个重要的开发基地,以此为点产生辐射,在全县铺开,把丽阳县推出去。县里把这层意思贯彻落实到镇里,让镇里抓紧实施。镇里领导正愁没有项目可以发展,想往上打报告发展旅游业,把驮岭村山清水秀的一面展示给外人看,可就是缺资金,缺少开发商。这会儿县领导高度重视,亲自钦点,对镇里来说,变被动为主动,岂不是天上掉馅饼、送货上门的大好事。再说,这是县里抓的典型工程,是县领导圈点的重点项目,钱自然是没得说的,财政会拨下来,镇里只稍坐享受其成就好了,搞得好还可以得了便宜又卖乖,在全县面前红一把呢。这样的好事打着灯笼也找不到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