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香有种预感,她跟那付车费的男孩会有戏,也许是一直在寻找他的缘故,见到他时的那阵悸动,那表现,连她自己都感到意外。她从心底里一下接纳了这位英俊潇洒、诚恳热忱的男孩,竟答应跟他一起玩儿。其实在他帮她付车费时,她就对他产生了良好的印象。这会儿一见,更是警惕全无。
韩香只好给自己找个理由,心想,自己刚好也想散散心、解解闷,在西藏人生地不熟的,有个伴儿相互照应着,也好。更何况是他,那个给她良好印象,曾使她产生感激的男孩,一个可以令她信任的男孩。
对鲁航来说,有韩香结伴同行,也不枉此番西藏之旅了,一切烦恼和忧伤都抛在了脑后。而韩香也愿意忘掉过去的一切,包括和若飞的那段感情,一切从头开始。
西藏对韩香来说是陌生的,但又是充满诱惑力的,她急切地想了解这里的一切,而鲁航在西藏已呆了一个多月,知道了不少关于西藏的东西。于是他兴致勃勃地跟她讲了起来。
“西藏属于高原地带,气候非常恶劣,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南方人来说,初来乍到时,高原反应非常强烈,有时甚至有种要窒息的感觉,很难受。但呆了一段时间,慢慢就会适应了。藏民们告诉我适应高原气候的要诀,那就是一要慢动作,放缓动作,多休息;二要多喝水;三要注意保持体温,不要着凉;四要带止痛药片,选择不会令人错睡的那种;五要避免烟酒。我就是按着他们说的做的,效果还挺好的,真的。”鲁航认真地说。
“我早听说这里的气候非常恶劣了,但还是想不到会这么难受,原来适应这里的气候还有要决啊,这下好了,我也不怕适应不了啦。不过这些藏民倒挺友善的,让人感到亲切。所以我对这儿的第一感觉还是很不错的。接下去你再给我说说这里的衣食住行吧,好吗?”韩香心情一下轻松了起来,沉浸在了对西藏的探秘上。
鲁航见她对此感兴趣,更是乐此不疲,忙接着说:“西藏地势高,气候比较寒冷,昼夜温差大,但日照时间长,所以在这儿旅游的人都要按季节备好衣物,一般春秋季,就是3月至5月,9月至11月,气候较冷,风大,干燥,可穿夹克、毛衣等;夏季,就是6月至8月,气候凉爽,午间较热,可穿宽衫,便裤,裙子等;冬季,就是12月至来年2月,气候寒冷而干燥,可穿棉大衣、羽绒服、厚夹克、毛衣,戴围巾、手套等。墨镜、遮阳帽、防晒霜也必不可少。”
“这是衣的方面,那食呢?”韩香迫不及待地接过话题问。
“藏族人的传统食物以牛、羊肉和乳制品为主,藏族人认为,吃肉就要杀生,杀一只鸡只能给一个人吃,而杀一头牛可以供应几十人吃,因此应尽量减少杀生,多吃牛肉。藏族人的常见食品有酥油茶、甜茶、糌粑、风干肉、酸奶,除此外还有藏式奶酪、酸奶、咖喱土豆牛肉饭、藏式生牛肉等,西藏名菜主要有灌肺、蒸牛舌、氽灌肠、香煮油脾、炎烧蕨麻猪、夏河蹄筋、爆焖羊羔肉等。”
鲁航说到这儿想换口气,一口气没喘过来,韩香又急着问了:“那住呢?”
“藏族是个游牧民族,一般以帐篷为主。”
“那行呢?”
“以骑马为主。”
“我听说藏族人有很多繁风褥节,那藏族人的风俗习惯和礼仪是怎么样的呢?”
“平日藏族人待人接客是有很多讲究的,这倒真得了解清楚,不然什么时候得罪他们都不知道。藏族人的风俗习惯和礼仪,主要可以分为敬酒茶、献哈达、馈赠物品、宗教礼节、讲话礼节、见面礼、敬老等几个方面。先说说敬酒茶,到藏族人家里做客,主人便会敬酒,一般是青稞酒。青稞酒是不经蒸馏、近似黄酒的水酒,度数在十五度至二十度。敬献客人时,客人须先啜三口再喝干一满杯,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喝茶则是日常的礼节,客人进屋坐定,主妇或子女会来倒酥油茶,但客人不必自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你面前才接过去喝,这样,才算懂礼遇。在这方面我就遇过尴尬。”
“是啊,十五度、二十度的酒怎么能一口干完呢?那茶要主人端到面前给你喝,怎么好意思呢?”
“这就是风俗。再说献哈达,藏族人民在相互交往以及迎送亲友中,习惯以哈达为礼物献给对方,表示敬意和祝贺。哈达是一种用白色丝麻织成的长条礼帛,根据质量和长短,又分为‘朗’、‘阿喜’、‘索喜’等十几种。献的哈达越宽越长,表示敬意越深厚。献何种哈达,一般是依据自己的经济条件来决定,普通藏族拜谒活佛献哈达时,不能直接递到活佛的手里,只能放在其面前的桌子上。”
“原来那长长的白布条就是哈达,哈达里还藏着这么多奥秘啊?”
“是啊!再说馈赠,藏族十分重视馈赠,凡有喜庆必送礼致贺,一般是有送必有还,且还礼的数目往往要加一倍,否则即为小气和失礼。”
“呀,是这样啊,那以后收藏民的礼得注意点了,得记住加倍还礼。”
“藏族人的宗教礼节,僧人见到自己的老师要行叩拜礼,如觐见堪布或活佛时,要行三叩头礼。坐垫子是根据地位的不同而有高低之分。宗教礼节时,**、班禅给朝拜者摩顶也有分寸,对大官员行碰头礼和用双手摩顶,对中等官员用一只手摩顶,对一般平民则用一条丝穗子在其头上拂一拂以表赐福。”
“那讲话礼节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