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安县巡防营主动投诚的时候,张泽华就知道事情已经很难再拖延下去了,也有所后悔自己考虑有些不周。只想着不能让逃到县城里的人跑光、而忽视了对城内之敌的有效政治工作和联络。这样一来:距离秋收结束还至少有一个月的时间,而清军很可能在农忙的时候就兵临眼前展开大规模的围剿了。晚清有优势的资源、至少很多脱产的主力可以不受秋收局限。而依托于当地的自己就没有这个条件。
毕竟黄安县不是明末的临高、晚清也不是没有现代化交通条件的明时。宋明时期内地造反朝廷从边军那里调兵,至少也得有三个月的时间,小半年也不是没有可能。而现在有蒸汽动力的轮船为牵引,外国的兵舰可以逆江至汉口、清军当然也可以通过海路与水路向内陆增兵。虽然因为种种原因也会有诸多效率问题,不可能按照理论上计算的速度,但却不是缺乏动力设备的过去能比的了。就算再为拖延,按张泽华的预计,大概在中秋过后,阳历1890年10月来临前就有可能面临清军主力的威胁了。
张泽华到不担心清军主力抵达之前的周边那些虾兵蟹将。湖北不是明末山陕那样的重地、长期和平的大统一封建王朝、就是强悍点儿的农民军在起事之后很多还能在朝廷主力抵达之前于地方上所向披靡呢。而对于有过歼灭行打击老湘军一个营纪录的自己来说,张泽华不信会有太多的虾兵蟹将主动上门来找不通过。
不过,在起事已经不可能有任何掩饰的时候,人民军的战略问题也摆在了眼前。
在刚刚得到黄安县巡防营起事消息的当夜,张泽华就召集董大勇、郭义、陈安、张小石四人就今后的战略问题召开了一个临时的会议。这四个人里张小石属于张泽华身边的亲信,其他三个人则属于下级,很多情况下很可能要不得不独当一面。就是在完善的组织、从军事集权的角度出发也会形成一个寡头小圈子。如果除了自己以外只有一名亲信,那这个亲信就是丞相的角色。两人那就不过是左相与右相的关系,同自己有可能是三国演义。而如果除了自己以外是三个人、那铁板一块结党的难度就大了许多。三加以一符合军事指挥上的原理,某种程度上也符合政治上的原理。
当然,此时年龄与张泽华几乎差着数岁,刚刚是一个从张泽华那里懂得不少事情的少年的几人还没有太过严重的自身权益和利益意识,有关自己今后的权力和利益,恐怕更多还是类似于《三毛从军记》幻想成为地主少爷那个三毛式的美好憧憬。心思太过复杂的人,如最早的徐家兄弟还有不少人,也不可能被张泽华委以重任。
这几个孩子经过几个月的学习、还有对连内事情的管理,懂得的经验与知识也比以前多了不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