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心情很不错。
诸葛一族在山东琅琊可算是一等一的大族,诸葛亮的父亲生了诸葛亮三兄弟,大哥诸葛亮,二哥诸葛瑾,三哥诸葛均,四妹诸葛珊。
早些年的时候,诸葛亮随着父亲诸葛珪和叔父诸葛玄来到江陵,偶遇水镜先生,水镜先生对于诸葛亮的评价是:卧龙当世。
诸葛珪笑着说道:先生抬举,莫折煞小子。
水镜先生笑而不语,随手赠送一本《镜》的书籍,嘱咐道:孔明莫自误,参悟其中真谛,便可东行遇佳人。
此处佳人,当然不是美女之类的伴偶,而是一位能够带领诸葛亮真正学成大才的”佳人”。
诸葛亮深鞠一躬,水镜先生笑而不受,化作泡影消散。
诸葛玄道:真乃神人也。
三人继续游历山水之间,原本诸葛亮对于山川河岳的喜爱程度极高,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诸葛亮自小多才学,读书自然不在话下,而他难能可贵的地方就在于行万里路,敢于实践,敢于付诸行动。
而此时诸葛亮在游山玩水之间,也是抽空细细研读《镜》,书中的美妙自然比外界还要精彩,而叔父诸葛玄和父亲诸葛珪也是笑看诸葛亮。
诸葛一族,书香世家,传承已有千百年,族中子弟万千,同辈人之中喜爱读书者,十之六七,喜爱武艺者,十之五六,而二者皆喜爱者,不足十之一二。
十之一二中,能得其书本精髓,能识得武艺精华那是少之又少,不足十之一二,如此下来,两者皆可者已是百分之一二。
诸葛亮则是百分之一二中的佼佼者。四书五经,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更为难得的是他自小好学,不满足于华夏的精华,数理化生,英语语文等学科也是样样好手。
华夏虽然不举行科举考试,但是改名之后的高考环节还是有的,这种算是相对公平的方式,不仅给习文之人以出路,也给习武之人以出路。
对比如今的高考可知,华夏高考分为文科和武科,文科以语数物化生为基础,外加普通人的体育项目考分组成,而武科则是考教武艺,外加语数。
所谓英语,根本不需要学习,华夏可是如今的强哥,满世界都在学习中文,外出旅行,老外都是以会中文标榜自己是上层人士,而英语这种他们的母语反倒是不怎么流行。
简单来说,亚非欧大陆基本是被华语统治了,虽然各国官方的语言还是本国母语,但是华语已经是必修课。
而美洲和澳洲地区由于华夏移民过多,华人开办的私人学校盛行,虽然没有写入必修课的教材,但是学习人数极多。
题外话扯多了,诸葛亮是在十八岁的时候参加高考,虽然诸葛一族在朝中在地方都是大势力,但是身为顶天立地的男儿,身为诸葛一族固有的骄傲,诸葛亮十分不屑走后门这种方式。
他参加了文科考试,拿了山东省的第一名,武科考试与文科考试时间是错开的,考试科目也是完全不同,所以文科考不上的,还有一次机会参加武科。
虽然习武之人很多,自小习武的也不在少数,但是想要考上好学校,还是难度很高的。
比如说,参加文科的人数每年大概在六百万,山东省可以占有接近一百万的参加名额,而武科参加人数大概在四百万,山东省大概是六十万的人数。
像诸葛亮这种双门参加考试的是少数人,一般来讲高考准备的学科对于不满十八岁的少年来说,是具有较大难度设定的,华夏政府虽然很喜欢超高的素质的人才,但是为了防止其中有水分的漏网之鱼进入内部系统,这种越级挑战的难度可比单一参加高考的难多了。
每个人学习练武的时间是固定的,十八岁之前就那些时间,而文科考试五门,难度系数足以淘汰十分之六的人,不能进入本科学校,而武科的选拔更为残酷,只有十分之一的人才能进入武科院校。
清华北大是每个华夏人的梦想,诸葛亮却是例外。
他很清楚自己要什么,他参加文科是因为要考量自己的学习能力,事实证明,他很强。
他参加武科,才是最主要的目的。武科院校的排名可不是文科院校那般,武科院校的第一名,是地处湖北省的武当山脚下,由太乙真人挂名的院校-太岳大学。
排名第二的则是长白山脚下,由琉璃神月挂名的院校-白薇大学。
而第三不是天山雪女挂名的,因为天山雪女压根没几个人见过,也不知道她是不是还在天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