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了一个周末,成果还是非常喜人,李一亨的团队又多了三名条件很好的队员。周一,他在学校图书馆多媒体室看了一天的录像,都是和钟声中学女生排球队相关的,甚至有平时训练和学校组织的啦啦队的视频。
李一亨发现随着各个学校对文体项目的重视,本县有了四支排球队,水平参差不齐,比较好的银雀中学甚至有几分市里面球队的水平。而上升到市上的比赛大家水平就比较相近了,他还看了省里面各中学队伍的比赛录像,当然这和钟声中学没关系了。钟声中学最多就是市里面第二名。甚至李一亨还全部看完了全国中学生比赛的录像,按他的估计,基本有国青队五六分的实力。
李一亨想了像当前的队员,觉得稍微训练一下,市里面会比较轻松的,到省里参加比赛基本不会有什么收获,可能是中等偏下的水平。如果按照业余队的标准和安排来训练,在省里取得全国联赛名次的资格还是可以期待的。
但是李一亨并不想花了这么多功夫找的队员,而队员条件都不错的情况下就此表示满足了。
一直都把自己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的李一亨,也不会满足仅仅达成这个目标。
作为一个本质上是科研人员的体育老师,李一亨的背景思维就是用工程的方法做事,他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体育老师或体育教练,尽管他有资格证书也有一定的经验,但李一亨更愿意用更多的技术来解决问题,并且按他的行事方法,要做一定要做到最好,这个最好不仅仅是成绩,也包括训练的方法。
如果在训练上下功夫,那么时间和精力必然需要很多投入,而且在资金上,要求会非常高,穷文富武,没有足够的投入,光靠死板的训练,早就过时了,是不可能有竞争力的。为了控制资金花费,必然不能多招队员,当然对于李一亨来说,队员过多他一个人也照顾不过来,一个真正专业的教练团队至少都有好几个人,好的资源配置,都可以达到平均一个队员需2名辅助工作人员的分布。
学校也不可能这么搞,所以李一亨要身兼多职,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必然需要更先进的工作方法和工具,否则顾都顾不过来,什么事情都办不好。
李一亨现在的职位就仿佛一个职业俱乐部的经理兼教练,什么都要管的。
队员人数不能多,李一亨看了学校比赛录像,觉得八名队员就够了,基本上相当于职业比赛的上场名单。毕竟学校比赛赛程也不多,激烈程度也不够。现在已经七名队员了,还差一名就够。
还有资金,这个必须去找点赞助,但一般的赞助肯定不够,另外很多技术上的东西还好有个好朋友范长乐,所以还得有点计划去拉赞助。
李一亨心里算了算,时间有点紧了,要加快进程。联想到一些国外的情况,开始埋头写起来。这份写给校长看的东西不仅仅是关系到女生排球队,更是一份涵盖广泛的规划。
一直忙活两天,期间李一亨只是吩咐林萧琳去游泳馆练习游泳减肥,规定了饮食说明。其它都没怎么管刚来的队员,只是叫杨姝带着新队员熟悉场馆。
新队员有些还没来学校,李一亨打算在放假前一个月内,开始队内的第一次集合,到时候再相互介绍。
一直到星期四,李一亨才把厚厚的一叠纸装订好。敲开了校长办公室的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