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玉鼎山是因其形似巨鼎得名,白苏在盗来经中否认了这种说法,玉鼎山之所以以鼎为名,是因为山中藏有“仙遗”·聚灵鼎。
仙遗是白苏在盗来经中使用的一个名词,顾名思义,即是“仙人遗物”之意。此“仙人”并不是自号或者比喻,而是洪荒时期,比轩辕祖师更早的时代,所存在过的真仙。
“真仙?”云野不禁想起了炼气十境中,传说中的最高境界“真仙飞升境”。
根骨、悟性、机缘、功法等,强如自己的师父云涯远,一生苦修,最后亦未能达成时代唯一的“人仙通神境”,而“真仙飞升境”更是在通神之上,随着时代更替,光阴冲刷,是否真的存在过“真仙”都已不可考,散佚于传说故纸之中。
白苏如此笃定地提及“仙遗”,似是确信洪荒时代有真仙存在。
云野对此并无疑问——师尊一剑可分云,师兄御剑越长风,见过命星,如今又站在玲珑塔内,如有人告诉他上古有真仙存在,也没什么稀奇的了。
真正让他心思大动的,是白苏所说,玉鼎山内有仙遗·聚灵鼎!
据《盗来经》中所言,此鼎可聚周遭百里稀薄灵气,可无中生有地创造一片灵蕴福地。
修士炼气需要吐纳天地灵气为己用,境界越高,就需要品阶越高的灵蕴福地,灵气越是充裕,对修行精进越有益。吾心剑门曾经所在的青鹿山山腰,便有一处逸散着灵气的“灵泉”。
“灵泉”虽然不及“灵脉”广阔,但也能够形成对修行有益的小型灵蕴福地,这也是为何“此心安处”会结于山腰之故。
但是灵泉或者灵脉都是造化所生,除了极个别的例外,都是不可能移动的。这聚灵鼎奇妙之处就在于,它不需灵泉灵脉,能自聚方圆百里以内稀薄灵气,凝练到可供修行的浓度;不仅如此,最重要是它可以移动。
对于有些门派而言,一处灵泉或者灵脉,乃开山之本,固守一方亦是为了占据这数量有限的炼气修行资源。
如若真的存在聚灵鼎这种仙遗,则意味着一个“可以移动”的灵蕴福地,天下宗派恐怕要为此争破脑袋。
云野并不想开宗立派,凡是能加速自己实力提升的物事,他都感兴趣。这聚灵鼎便是一个能大大提升自己修行效率的宝物,自己的琉璃丹田,加上焚心诀,辅以聚灵鼎,恐怕能在很短时间内,弥补自家炼气起步晚所落下的修行进度。
《盗来经》后半写到白苏为找到聚灵鼎来到玉鼎山附近,便突然搁笔,戛然而止,最后是字迹虚浮无力的一段话:“气数已尽,未得此宝,憾矣。”
随着年岁增长,盗得一生的白苏想要延寿,对气运的需求越来越大。最终,玉鼎山之行出师未捷,在找到聚灵鼎之前,白苏便溘然长逝。
读到此处,云野唏嘘不已,随手翻动之后的空白页,却忽然发现一小段突兀字迹。这四字笔划如刀锋,如带着恨意铭刻在纸上——“仙遗可憎”。
“仙遗可憎?”云野眉头大皱,不解其意。
“难道是因为白前辈未能窃得聚灵鼎,便对宝物心怀憎恨?”云野心中猜测,但又推翻,“入门时的偈语,能看出白前辈弥留时心境豁达,必不至于因为未得宝物而心怀憎恨……
“那这仙遗,是如何可憎?”云野思索半晌无果,只得合上书册,此事暂挂心上。
红色几案上别无他物,云野便开始巡视起这一层大堂。
几案旁有一扇铜门,云野试着注入真气,真气引起的秘光在门的纹路上流溢一阵,便像是被吸收进去,再无反应,铜门也未曾打开。
“这铜门显然是通往无忧阁二层,自家真气现在无法打开,必是因为修为不够,待到境界提升之后,再注入真气,应是可以更上层楼。”关节想通,云野便不再纠结,绕着一层踱步细看。
绕到内侧,便见摆放着一口铜箱。云野心中一动,心想是仙盗所藏秘宝,几步便走到了铜箱前。
铜箱上镌刻着文字,一看就是白苏手笔:“余七岁拜入缥缈峰无忧老人门下,得授飞猿身法、一叶幻术,险峰上来去自如,白昼中人莫能见。
“十岁艺成出山,得师父所赠大隐面具,自此如雨落沧海,沙入大荒。在人间,而隐没于人间。”
读罢文字,云野手握铜锁,真气外放。不待片刻,手中铜锁咔嗒一声弹开,云野屏气凝神,摘锁开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