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是比较喜欢逛有关历史的博物馆、史料馆到,枣庄是个好地方,环豫鲁苏三省和黄海,这可好好小览一遍了。即使大一上学期课程多,但也较多的在枣庄游玩了许多,渐渐地也被枣庄的发展历史所吸引,我就结合百度介绍介绍吧:
枣庄在公元四五十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早在73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北辛文化”,是黄淮地区考古发现最古老的文化,也是东夷文化的源头。先秦时期,枣庄境内分布着薛国、滕国、邾国、倪国、小邾国、缯国、逼阳国7座古城邦,是中国古都城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这些历史和一些古文物可以在枣庄博物馆看到。
枣庄也是名人辈出的地方,孕育了人类造车鼻祖奚仲,主张“兼爱、非攻”的科圣子,“好客养士”的孟尝君,足智多谋、能言善辩、勇于自荐的毛遂,“凿壁偷光”的西汉名相匡衡,《金瓶梅》的作者贾三近。这里还是当代著名诗人、文学艺术大师贺敬之、著名书法家王学仲的故乡……
枣庄的历史和运河紧密相连,据考古发现境内最早的运河——逼阳运河,开凿于春秋时期。京杭运河枣庄段,也称为泇运河,开凿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流经市境内台儿庄、峄城、薛城、滕州,全长93.9千米,由夏镇李家港至邳州直河口入黄河,因为泇河为主要补充水源,史称泇运河。它的开通,改变了因黄河泛滥致使京杭运道不通的局面,几百年来,为南粮北运,物资流通,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京杭大运河的贯通,也推动着沿运河地区的经济繁荣。沿岸的台儿庄迅速发展成为“鲁南重镇”,《峄县志》记载:“台儿庄濒运河,商贾辐辏,田匮栉比,亦徐兖间一都会也。”商贾的云集带来了文化的交融,台儿庄古城也成为运河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京杭大运河上南北文化交融、中西文化合璧最鲜明的特征,我个人觉得去台儿庄古城看看是比较合适的。
枣庄素称鲁南煤城,采煤历史悠久、煤质优良。李鸿章曾称枣庄煤“较日本上等煤尤佳,与英国松白煤相仿”。清光绪三十年《峄县志》载:“矿务之见于三代前者也……讫唐五代不废。”又有记载:“枣庄矿区内有唐宋时旧井甚多,土人所开浅井遍地皆是。”清代已大量开采煤炭并外运。清光绪四年(1878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奏准清廷、派直隶知县戴华藻筹资5万元,在枣庄开办峄县中兴矿局。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兖沂曹济兵备道张莲芬经清政府批准来枣庄合办枣庄煤矿,创办“商办山东峄县中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为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的股份制企业,并发行了中国第一张股票。两任民国总统黎元洪、徐世昌都曾担任过董事长,张学良也是最大的股东之一。上世纪30年代,中兴公司就采用机械化采煤,成为仅次于日资抚顺、中英合资开滦的全国第三大煤矿。凭借其业绩和规模,中兴公司对中国历史产生着深远影响,它是中国的第一条铁路京浦线最大的股东;修建了陇海线;参与建造了青岛港、连云港、汉口港、江阴港和上海港;复旦大学和山东大学第一任校董会校长由中兴公司派遣。中兴公司在中华民族工业史上,成为一个标志性的企业。枣庄也因此成为近代民族工业文明的发源地。新中国成立之后,又成为新中国的老工业基地,这些历史可以去枣庄市中区的中兴国家矿山公园看看。
枣庄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领导下,以台儿庄为重心的广大鲁南地区与侵华日军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台儿庄会战,中国军队赢得了自抗战以来一次空前胜利。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枣庄成立的铁道游击队与日军斗智斗勇,以游击战术击败日本侵略者,这些历史在台儿庄大战比较保留得比较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