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役,在经过一个下午的残酷撕杀后,最后以布哈拉人的惨胜而告终,整个战斗,哥萨克万余名骑兵只逃回两千人,布哈拉人也为此付出阵亡六千,受伤六千的惨重代价,这六千伤者中有将近一半失去了战斗力。夕阳如虹,残阳如血,战斗一结束,杀红了眼的胡塞因顺势杀如古里耶夫城内,在手雷的帮助下,几乎城内的每一个俄罗斯人都成为他们宣泄的对象。这还不够,胡塞因在古里耶夫城内经过短暂的休息后,自己单独纠集起一个团六千骑兵的兵力,带上足够的弹药,横渡乌拉尔河,他要把斯拉夫的项上人头取下来。
胡塞因的这一决定在斯拉夫的意料之中,所以在他逃回对岸后,就放火烧了所有渡船,等胡塞因渡河成功,斯拉夫已经逃远了。但胡塞因并不想就此放过哥萨克人,他在给于天龙发好继续西进的电报后就决定攻击哥萨克人的大本营——阿斯特拉罕。
阿斯特拉罕作为哥萨克人的大本营,这里不仅驻扎着哥萨克骑兵,同时也驻扎着其他俄罗斯军队,胡塞因如此贸然去进攻阿斯特拉罕,为战争带来了许多预料之外的变化。自从胡塞因渡过乌拉尔河的那一刻,很久没有硝烟的乌拉尔河草原上再次被仇恨点着,从古里耶夫到阿斯特拉汗,胡塞因和他的军队犹如秋风扫落叶一般横扫着他们见到的一切,几支试图阻击胡塞因的小股哥萨克骑兵被轻易的击败,仅仅一天两夜的工夫,距离古里耶夫近五百里的阿斯特拉汗就出现在胡塞因的眼睛中。
阿斯特拉汗作为哥萨克人的大本营,其规模比古里耶夫大了很多,如果说它是一个城市,其实它更象一个堡垒,其内外主要由土围子、堑壕、石头围墙和塔楼组成,整个堡垒虽然年久失修,但并不影响它继续发挥一个堡垒的功能,在胡塞因没有大炮前,要攻占它,是不那么容易的。而斯拉夫自从兵败逃到这里并知道胡塞因追来后,他一面安排部下加固阿斯特拉汗的城墙,一面就地征召骑兵和寻求支援。由于俄罗斯人在此经营多年,虽然阿斯特拉汗处于后方,但还是在其城池周围的城墙上装备了一些大炮,这让斯拉夫有信心全歼这支已经脱离后方的衰兵。只要自己的援军一到,里外夹击,胡塞因就是插翅难飞!
胡塞因这一渡过乌拉尔河的冲动举动,让于天龙十分恼火,但事情已经发生,不是发脾气和责骂就能解决问题的。在于天龙看来,如此孤军冒进是十分愚蠢的!如果攻占古里耶夫,这还说得不过,如今胡塞因居然把子弹打到了阿斯特拉汗,这可是哥萨克的大本营,搞不好,胡塞因会全军覆没,这样整个朱涛安排在中亚的战略将变得十分被动,到那种情况下,甚至会影响第二方面军在西伯利亚的行动。想到这里,援救是于天龙目前唯一需要做的,于是,于天龙在草率处理好师部的事情后,带上巴格尔的第一旅以及新组建不久的一个运输连队就匆匆赶往阿斯特拉汗,并在走后给付新吉发去一份电报,让他把边防部队在里海唯一的两艘炮艇开到阿斯特拉汗,以支援整个救助行动。
就在于天龙为胡塞因担心的时候,胡塞因本人并不觉得自己已经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在他看来,越危险的地方也越安全。再说,从古里耶夫一路西来,自己和手下都捞到了不少好处,只要自己在天亮后发动进攻,一举歼灭阿斯特拉汗城内的守军。到哪个时候,再自由的撤出阿斯特拉汗也是来得及的。
如果说一个人将军每次打战只考虑到好的一面,那么他就不配做将军!这句话对胡塞因非常适用。胡塞因由于在古里耶夫的惨胜导致他不顾一切的渡过乌拉尔河进行报复,在报复行动中的收获颇丰让胡塞因再次自大起来。在胡塞因看来,只要攻克阿斯特拉汗,那么不仅是攻克哥萨克的大本营,更重要的是证明了自己的骑兵才是世界最优秀的轻骑兵,这比攻陷一座城池更有诱惑力。
1812年8月26日,清晨,随着朱涛在西伯利亚军事行动的结束,整个西伯利亚开始在朱涛和张伟的安排下,一面尽量多的遣返俄罗斯人,一面展开道路的修建和移民工作。按照安排,将往西伯利亚内陆修建三条支线,分别从庙屯、库伦和中帐直接向北延伸一百到五百公里左右,同时还计划修建一条从庙屯到秋明横贯整个西伯利亚的铁路,如此庞大的工程自然由国内剩余的两百万日本俘虏来完成。和铁路建设一起开展的还有朱涛的移民计划,按照规划整个移民的规模并不大,只有五百万。就在一切进展顺利的时候,胡塞因却在这天清晨,在阿斯特拉汗点燃了骑兵师和哥萨克人的战火。
战争开始后,胡塞因先派遣五百人手持连发步枪和手雷,徒步攻占哥萨克人在阿斯特拉汗外围修建的塔楼,而骑兵部队则利用自己步枪射程远的优势进行压制。这一战术果然很奏效,在胡塞因骑兵火力的压制下,阿斯特拉汗周围的塔楼被逐渐一个个攻占,但就在这个时候,一直沉寂的哥萨克人火炮开始怒吼,随着距离逐渐接近,负责清扫障碍的士兵在敌人的炮击下损失惨重,哥萨克人也顺势发动一次反击,许多刚被攻占的塔楼被夺了回去,而胡塞因却丢掉下了上百具尸体。
眼看这样耗下去无法立刻攻占阿斯特拉汗,胡塞因决定把全部力量都压上去,除留两千人骑马进行远距离压制外,其他人全部投入进攻,争取尽快到达城墙下,用手中的手雷投掷上不高的城墙,摧毁哥萨克人的大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