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小村庄,安静地坐落在祁连山某一分段山脉脚下,站在山顶之上,可以看到整个村庄的样貌,有横竖两条大街贯穿其中,大街的北边通往所属地县城,南边通往隔壁的村庄,东边通往其他县城,西边是一条大河,里面沉满了石头子,一直延伸到南北两边,每逢大雨天气,河里就会注满水,让那些过河的村名干着急。横一竖四的小街把那两条横竖大街分的匀称,然后村名按照划分好的格子建房子,一分土地都不能少,就算空地也要用无用的东西占着,以防某天丢失了。房子都是四合院式的,有瓦房,有平顶,也有土房,院子四周都建满了房子或者敞篷,农用机器都停在敞篷里,中间简单的花园,以做装饰,这里的气候只允许生命力顽强的生物茁壮成长,例如菊花,大多数村名还是选择了蔬菜,可以当做下饭菜,省了一笔钱。小村庄升起了袅袅炊烟,如果再加点细雨,就有了意境。
再往远看,是黄色的海洋,油菜花盛开的季节,花上面站满了勤劳的蜜蜂,这是村民们最好的象征。假如置身其中,一对情侣奔跑在田间小道上,头顶上是编制好的油菜花圈,男的西装革履,女的一袭白纱,不知是他们衬托了它们,还是它们渲染了他们,到最后他们是花间最美的邂逅,它们是意境最美的慕景。
村子里静的安逸,只有大自然的声音,以前村民们总是坐在门前石头上聆听夏天的声音,还有在一旁玩耍的孩童,现在村里年轻的壮丁都外出打工,只留下老弱病残幼守着村庄,少了份活力,村庄显得老了起来。
沿着南北大街一直往南走,有一户人家,朝东而立,蓝色的铁皮滑动大门镶嵌在高约五米的前墙中,大门上面是与门齐宽的屋檐,岁月的洗礼已经使它用两支柱子支撑着,屋檐上面是一幅用瓷砖拼成的画—迎客松,村子里的每家每户基本上都有这幅画,大门两边是长约十米的白墙,白墙前面则是两个树塘,里面还有白杨树留下的残根,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它们的年轮。拉门而入,是过道,过道两边是两间房屋,一间是厨房,另一间是库房;院子两边是两间敞篷,地面全是混泥土打造而成,南边敞篷停满了农用机器,北边放满了火炉等杂物;正中间是瓦房,瓦房旁边有一扇小门,是通往后院的途径。
瓦房的雄伟足以说明它拥有过辉煌的时光,但从院子水泥地缝里长出来的杂草证明它此时的落寞,房子的主人不知去了何处,又或者是主人失去了“照顾”它的能力,终究丢失了本色。
一老太踱步在院子中央,走一步抖两下,但看起来反而有种老健的感觉,头也在不停的摇晃,嘴里还念叨着什么,不一会儿,就来到了大马路上,老太定眼向北边望去,空空如也,仿佛要看穿一切,直到看到自己想要看得到的,好大一会才回过神来,“唉”了一声又自言自语地原路返回了,这已经成了老太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她在等待,等待亲人的归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