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215年,也就是东汉末年的建安二十年,距举世闻名的赤壁之战已经过去七年了。
在这七年里,汉军主帅刘备和吴主孙权缔结盟约,共同对抗北方的强敌曹操。并成功于五年前携手再败曹魏,取下江陵及荆南四郡。
为使刘备成为西线抵抗曹魏的屏障,孙权依大都督鲁肃的计策,将江陵城交由刘备屯兵。不料此后数年,刘备军迅速发展壮大,甚至西取巴蜀与曹魏、孙吴形成鼎足而立的三分天下的局势。
曾经的小弟摇身一变与自己平起平坐,原本用来防范外敌的看门狗变成了悬在头顶的利剑,心理的落差和对前景的担忧使得孙吴做出了背信弃义之举,终于,趁着刘备与曹操在汉中对峙的机会,东吴大将吕蒙率大军偷袭荆南,本书的故事就此开始。
--------------------------------------------------------------------------------
“兄弟们!起来!吴狗上来了!”一个高亢的声音划破长空,盘旋在泉陵城北门的上空,惊走了正要路过的两只飞鸟。
话音未落,城外传来阵阵喊杀声,紧接着,大地似乎也在微微震动,成百上千人的脚步声汇聚在一起,呼啸着向泉陵城逼来。
“冲啊!”
“杀!”
“先登者进爵一级,赏钱五千!”
提前收到预警的守城将士们纷纷爬上墙头,娴熟地取出长弓,搭上羽箭,杀气腾腾的指向城下蜂拥而至的敌军。
城墙的正中,郝普双手撑在垛口上俯身注视着下方。他身着靛青战袍,外套乌金鱼鳞铠,头戴黑铁虎头盔,背后一张猩红披风在风中猎猎作响,棱角分明的脸庞上一双眼睛如鹰隼般透出丝丝寒意。
“府君,吴狗过河了。”一名亲兵焦急地喊道。
郝普纹丝不动,双目盯着城下红袍黑甲的吴军士卒冷冷地说道:“不急。”第一波冲锋过河的只有五百人,在对岸还有七八个这样的方阵等着。
此时的他周身散发着一股逼人的气势,让人不敢直视。不知道的话,很少有人能将他和不久前还坐在府衙里的那个郝太守联系在一起。
零陵是个偏远山郡,泉陵是个穷苦小城,这里百姓不多,驻军更少。所以便由他这太守统领了民政军事。他常自嘲:都说古之贤者上马为将,下马为相,自己这个小小的地方官没想到也享受到了这个待遇。
眼下便是要他上马为将的时候,只见他双目猛地一睁,从边上抄起一把硬木长弓,搭上一支狼牙羽箭,双臂发劲将弓拉至满月。
“嘣!”的一声弦响,重新恢复笔直的弓弦尚在颤动,那支狼牙羽箭已破风而去,直指城下冲得最快的那名吴军伍长的胸口。
那伍长厮吼着奋力向前奔跑,他并不知道自己是全军中跑得最快的那个,事实上,他也并不比同样排头的那些同袍快多少。
可惜或许是死神在冥冥中睹了他一眼,刚才还在咆哮着带领麾下四名士卒冲锋的他,跑着跑着忽然身子一滞。强大的冲击力伴随着胸口的一阵剧痛让他的上半身停了下来,可双腿却还保持着高速前冲的惯性。他就这样仰面朝天的倒了下来,双目死死地盯着空中,满是不甘与愤恨。
城下舍命奔跑的吴军将士们没人留意到这名刚刚仰面倒下的伍长,事实上,就算他们看见了也没人会在意,因为此刻他们的注意力全都在天上密密麻麻的箭矢上。那些伴随着喊杀声射向他们的汉军羽箭呼啸着扑面而来,毫不犹豫地扎进皮肉里,掀起一片惨叫。
这波打击的时机拿捏得非常精准,吴军的攻城部队完全暴露在箭雨之下,单单只是第一轮,便有数十名将士倒在冰冷的血泊中,还有更多的人在撕心裂肺地哀嚎着。
“顶盾!”
“向前冲!”
“停下就是靶子!动起来!”
吴军也不是泛泛之辈,短时间的混乱后,大批将士取出盾牌顶在头上,冒着箭雨继续向前冲去,丝毫不顾头顶上箭矢扎在盾牌上发出的“邦、邦”声。
十数列扛着长梯的吴军士卒也腾出一只手来,取出盾牌顶在头上,喊着号子大步向前冲去,从城墙上看下去,像极了一条条张牙舞爪的大蜈蚣。
这一应变极为有效,虽然陆续还是有些士兵被流失击倒,但大部分士卒已毫发无伤地突到了城墙下,一转眼间,十余架云梯已搭在城边。
“吴狗要爬墙了。”
“不要慌,瞄准了射。”
城头攻防战总是最残酷的,这点对于攻城方来说尤为突出。守城一方尚且有高耸的城墙保护,攻城方却几乎全程都暴露在对方的攻击下。说起来,刚才的跑步冲锋已算得上是最安全的“餐前点心”了,当他们冲到城墙根下,噩梦才真正降临。
数十名吴军士卒顺着刚刚立起来的云梯向上爬去,每个人都知道,这座城墙就是他们和守城汉军之间的鸿沟,只要跨过去了,便是一片通衢。
城下,一名顶着大盾的队率大声鼓励着自己的同袍:“上啊,兄弟们,富贵就在眼前。”
不远处,另一个声音也在高呼:“先登者,进爵一级,赏钱五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