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时,楼下的人群中突然喧闹了起来,紧接着传来“咚、咚、咚、咚”的急促鼓声。
刑场上不知什么时候已布置妥当,在端头上,几名身穿红黑官袍的官员站成一排,四周围绕着大队护卫兵丁。刑场的正中有一高台,台上有一人跪在上面,手脚被牢牢反绑着。这人穿着的虽是一身干净的囚衣,可也明显看得出来受了不少罪,被打的遍体鳞伤不说,神智似乎也不太清清醒,任凭周围的百姓如何辱骂都没有一丝反应,垂着头伸长脖子仿佛在等着屠刀的到来。
刑场四周挤满了围观的百姓,有的义愤填膺的怒骂着,有的情绪激动的拾起地上的石子、土块向犯人扔去,想来若不是有一圈手持长矛的士卒挡着,早已有人冲上去把这人撕成碎片。
郝普和几名官员站在一起,冷漠地看着这一切。他现在担任的贼曹掾是主管刑罚的太守属吏,虽是负责刑责相关的工作,但监斩却不是非他不可。然而上司却指名由他主持,美名曰唯他熟知律法可堪当此重任,可他知道这不过是因为自己顶着个降贼的帽子而已。那些掌权者们故意让他来看着这间谍被处死,谁不知他们安的什么“好心”。
午时将之,郝普也不容多想,黑着脸上前主持,在旁人看来倒以为他这摆的是铁面判官的姿态。他本曾是一郡之守,又常年刻苦好学,刑名之事自然不在话下,几句话下来,诸般事宜安排得妥妥当当。
汉代死刑大致可分为“隐诛“和”显诛“,相对于秘密处决的”隐诛“,”显诛“又称为“显戮”,通常是官府在民众云集的市衢[qú]处决罪犯。其执行过程分为三个程序:
第一步,宣布罪状和判决,表示犯人被杀是罪有应得,亦为警戒世人。当局在行刑前宣读判决文书,称为“读鞫(鞠)[jū]”。
第二步,公开行刑。在市场上当众执行。
第三步,暴尸示众。罪犯处死后要在市场、通衢陈尸或枭首。
郝普强打精神,自顾自地宣读着早已准备好的罪状,整个刑场上人声鼎沸,满耳都是嘈杂声,他又并不刻意高声宣讲,不要说在场的百姓,就是身后的那些官员也未必能听清他说的什么。好在大家也都不在意,犯人的罪名早早便四处宣传开了,据说这还是府君大人亲自下令安排的。
这场中被缚之人乃是敌国一名细作,据说来荆州是为了策反官员以作内间或叛逃,若是让他得逞的话恐怕危害极大。《孙子兵法》第十三篇《间篇》中的兵法五间便是说的这个。可惜这人行事不密被捕,不过却是个硬骨头,怎么严刑拷打都不开口,眼见再留着也无用,便拉出来公开行刑以儆效尤,也好震慑一下旁人,好歹是发挥最后一点余热。
不多时,郝普自顾自地宣读完罪状和判决,冷漠地看了一眼犯人后随手掷下一支行刑的令签。
边上早已候着的一名壮汉“噔、噔、噔”迈着极富节奏感的步伐跨上台去,这大汉膀大腰圆,面上蒙着黑巾,像尊铁塔一般站在犯人的侧后方。旁人只看到这尊铁塔冷漠的站在那,可若是离得近了却可以听见他正对着人犯低声喃喃:“冤有头债有主,黄泉路上莫回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