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月坞的大火和喧嚣声自然惊动了几里之外的石阳城,在睡梦中被叫醒的文休站在城头,望着江边冲天的火光,喊杀声清晰地传了过来。
堰月坞乃魏军水师重地,寻常绝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他情知不妙,急急点了两千兵马准备前去救援。刚跑到军营门口,却被一辆马车给拦住了。
这马车只由一匹老马拉着,它显然是急跑了一阵,正站在原地“呼哧呼哧”的喘着粗气。车厢上没有任何花纹装饰,四周仅由粗帘布挡着,看不清车里的情况,车边站着一个弯腰驼背的老车夫,躬着身子恭恭敬敬地站在车旁。
文休急得如同火烧眉毛一般,见有人竟敢在军营前当自己的道,正要发怒。可下一瞬间,一口脏话刚到嘴边又硬生生咽了回去。
只见那老车夫恭恭敬敬地将马车门帘掀开,从车里扶出一个看起来比他年纪还大的老者。这老者身形佝偻,神情萎靡,脸上布满了暗褐色的斑块,宽大的麻布衣服也掩饰不住那如同干枯老树枝一样瘦弱的身躯。他一手被老车夫搀扶着,一手杵着支黑黝黝的枣木拐杖,艰难地将身子从车上挪下来。
“蒯老大人,您老怎么来了?”文休急急几步跨上前去,抢着将他小心翼翼地扶下车来。
这老者便是早些年名满荆州的二蒯之一,他姓蒯名良字子柔。成名数十年的他如今已是垂垂老矣,如今虽是以参军的身份就任于江夏,但已是风烛残年的他平常是极少露面的。只不过他兄弟二人在荆州威望极高,纵使是曹操当年也不得不卖几分面子。
蒯良一边咳嗽一边用低沉沙哑地声音问道:“要去偃月坞?”
文休赶忙答道:“是,水寨遭劫,小侄得赶紧去救援。”
蒯良说道:“无用。”
文休急急说道:“水寨乃是我江夏之本,万不容有失啊。”
蒯良说道:“晚了。“
文休还想争辩,可转头想了想,又觉得他说得有理,万余精兵镇守的铜墙铁壁都给打成这样,自己这两三千人过去怕也是白送,赶紧追问道:“那咱们现在该怎么办?“
蒯良说道:“眼下最重要的是石阳,有几件事必须马上去做,第一,广撒斥候,特别是东南方向。“说着说着急剧地咳了起来。
“东南?可蜀人不是从西边打来了吗?“文休不解地问道。
缓了口气,蒯良解释道:“关云长向来对江夏都没兴趣,他不会来,要防的是东吴趁乱偷袭。“
文休又问道:“那关羽来做什么?“
也许是话说得太多了,蒯良显得十分辛苦,抬手打断他说道:“这个晚些再说,刚才是第一条,第二紧要的是速速向淮南、汝南求援。“
文休看他这样子,也不敢多说,赶紧应了下来。
蒯良又说道:“第三,立刻以战时法行全城禁令,修整城防。“
文休不敢违抗,一一答应下来。
“办好后,速速来营中见我。“见安排已定,蒯良拄着拐杖缓缓向军营走去。
文休看着这个佝偻的背影,那付老迈的躯体在风中摇摇欲坠的挪动着,眉头一紧,匆匆跑开了。
蒯良所料不错,东边百里外的汉水北岸上,大批东吴士卒正在向着丛林深处进发。都护征虏将军孙皎昨日率领着五千精锐从夏口出发,乘船来到距离石阳数十里外的一处浅滩,悄悄登陆后一路向着石阳城方向潜行。
全军将士早被告知严禁喧哗,尽量不发出声响,同时派出多路斥候在前方探路,以防被魏军发觉。
都尉吴硕看着前方默默赶路的上司,心里有诸多疑虑想要寻求答案。他跟随孙皎已十余年,在这段南征北战的日子里,他对这位顶头上司可谓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此人是老主公孙坚的侄子,孙策、孙权的堂弟,他不但充分继承了孙家作战勇猛、每战登先的血脉,而且又轻财物好施舍,善于结朋交友,军中上下无不心服口服。
要说石阳城,没有多少人会比他们更了解。自从建安二十年(215年),老将军程普过世,孙皎接替统领夏口起,他们无时不刻不在计划着夺取江夏全郡,而其中的关键就是石阳城。只可惜那石阳城守将文聘也是员宿将,交手数次丝毫没占到便宜。
但这次出征太奇怪了,主公孙权亲率五万大军出征不说,竟还派孙皎将军领五千轻兵急行军突袭石阳。他们为何这样肯定石阳会疏于防范?只要魏军稍有防备,自家这五千兵马定是没有一丁点机会的。
带着疑问,他快步走到孙皎身边,小声问道:“将军,咱们真的要去石阳?“
孙皎显然有些心不在焉,随口答道:“嗯,怎么了?“
吴硕说道:“末将不明白,石阳乃是曹贼要塞,咱们这些人够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