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申读东周第三十期——浩浩白水
齐国征宋大军分为两部分,前部由管仲率领,先跟曹国、卫国、周国的军队会合,齐桓公率大军随后而行。至于齐桓公征宋的原因,戊申前面已经讲得很清楚,这里不再赘述。齐桓公好色,好色到什么程度呢,每次大军出征的时候,他还总带着不少嫔妃相随,管仲也就带着一个喜欢的小妾。他的这个小妾名字叫婧,婧就是身材苗条纤弱而又有文才的女子,可见管仲喜欢瘦子,喜欢有才的瘦子,他不喜欢那些丰满的。
管仲大军走到临淄南边三十多里的峱(读音:挠)山时,碰到一个人,这个人穿着短褐单衣,戴着破斗笠,光着脚,在山下放牛。短褐是用兽毛或者粗麻布做成的衣服,是贫苦大众的标配,所以这个人是个穷人,社会的最底层。这个人不是一般的穷人,他会唱歌,敲着牛角唱歌,而且只在管仲来的时候他才唱,看来是有目的的。当时管仲距离他也比较远,这人嗓门还行,不过估计牛角让他敲得够呛。
管仲在车上听到歌声,探出头去看了看,知道这个人不平凡,就让齐兵甲带着酒肉赏给他吃。那个人也不客气,酒足饭饱后,他说想见管仲。齐兵甲说,相国的车队已经过去了,齐国大军前部还在一直走着。那人说,这样,你帮我带个话——浩浩乎白水。齐兵甲追上管仲车队,将这个话告诉管仲。管仲茫然不解,就问他的瘦妾婧,瘦婧说这是《白水》之诗啊,诗云:浩浩白水,鯈鯈(读音:条)之鱼,君来召我,我将安居?国家未立,从我焉如。浩浩白水就是水很大,水面很宽阔,鯈鯈之鱼是指在水中自由自在游得很爽的鱼;君来招我,我将安居?很好理解了,君王要我辅佐他,我还能这么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还能这么无忧无虑这么爽吗?国家未立,从我焉如,可是国家还没有安定,我怎么能够袖手旁观,只顾自己爽呢?整首诗大概就这个意思。瘦婧说,这个人想出仕,他是在自我推荐啊。管仲听完后,马上停车,叫人把那个人请过来。
这里也实在让人有点儿费解,作为博古通今、精通坟典的管仲来说,他居然不知道白水诗,当然也就不知道那人是什么意思了。反而是他的小妾瘦婧给他解了难题,否则这个脸可丢大了。正因为管仲不识白水,被考倒了,所以他对那个放牛而歌的人很看重,立即停车,派人去请他。这段故事在历史上是有明文记载的,很有意思,写得也比书中详细很多,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看。
那人来了以后,见到管仲,长揖不拜。长揖不拜,就是只作揖,不下拜,作揖就是拱拱手,显得敷衍了事,没有礼貌。管仲是谁,齐国仲父,当时已经威震天下,人尽皆知,别说是这个小小的放牛农夫,整个齐国,除了齐桓公,谁见到管仲都得下拜。可这个人不拜,不仅没礼貌,而且没规矩。但也从另一方面说明,这个人很硬气,不为权贵折腰,很自负,恃才傲物。
管仲也不在乎,那人说,我叫宁戚,卫国人,听说相国礼贤下士,特来相投。管仲就给了他一张卷子,宁戚考了一百分。管仲知道他是个大才,就写了一封推荐信交给宁戚,嘱咐他齐桓公经过这里时,把推荐信交上去,一定会得到重用,然后管仲就走了,宁戚继续在峱山下放牛。
三天后,齐桓公大军到达峱山,宁戚仍是短褐单衣,破斗笠,光着脚,看到齐桓公的大马高车走近时,宁戚又敲着牛角唱起歌来。歌曰:南山灿,白石烂,中有鲤鱼长尺半。生不逢尧与舜禅,短褐单衣才至骭(读音:干)。从昏饭牛至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
这首歌是宁戚自己写的,他把自己比作一条大鲤鱼,可惜生不逢时,没有生在尧舜那样的好时代,搞的现在破衣烂衫,连双鞋子都没有,从黄昏放牛放到半夜,这无边的黑夜,什么时候才可以看见黎明。歌词很好理解,很有针对性,映射时政,说自己生不逢时,时代不好,世道黑暗,看不见光明。写这种歌词是需要胆量和勇气的,搞不好要坐牢,甚至掉脑袋,放到现在,估计没人敢这样写。宁戚写了,而且是专门唱给齐桓公听的。
齐桓公听到之后很诧异,就命人把他拥到车前。拥是一群人,至少四五个吧,你推我搡,就好像对待犯人或者俘虏那样把宁戚怼过来。宁戚毫无惧色。你看,齐桓公和管仲对待宁戚的态度是完全不一样的,管仲是先让人给他酒肉,然后请过来,姜小白是让人把他怼过来,很不客气。
齐桓公问他为什么讥刺时政,宁戚说我没有。齐桓公说,当今天子在上,我率领诸侯安定天下,百姓乐业,草木沾春,就算是尧天舜日,也不过如此吧,你说不逢尧舜,又说长夜不旦,不是讥刺时政是什么?宁戚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我呀不过就是一个乡野村夫,孤陋寡闻,无缘一睹尧舜的风采。可是我听说尧舜的时代,十日一风,五日一雨,风调雨顺,百姓民风淳朴,安居乐业。当今天下,纲纪不振,教化不行,您却说现在是尧天舜日,尧天舜日是这样的吗?而且尧舜之时,百官正,诸侯服,四害除,天下安,不言而信,不怒自威。再看看您,北杏会盟宋国跑了,柯地会盟曹沫怼你,齐国用兵不止,劳民伤财,却说什么百姓乐业,草木沾春,骗谁呢。还有,尧禅让天下于舜,舜不敢接受,躲了起来,后来百官和百姓把舜找出来非要他当天子,舜不得已即帝位。而你杀兄得国,假天子以令诸侯,还敢和尧舜相比?
宁戚的这个话很厉害,专捡齐桓公的短处说,虽然说的都是实话,可是有点儿夸大其词。齐桓公的话并不是虚言啊,自从他当政以来,诸侯和百姓的确得到了很多实惠,至少是比以前要强,所以姜小白说百姓乐业,草木沾春,也说得过去,并不是自卖自夸的。宁戚却非要呛着来,怎么不爽怎么说,虽然夸大其词,但说得有道理,可这样说无异于找死。果然,齐桓公大怒,下令把宁戚杀了。宁戚毫无惧色临刑长叹:桀杀龙逢,纣杀比干,今宁戚与之为三矣!龙逢比干是桀纣时的大臣,夏桀和商纣是有名的暴君,他们分别把自己的忠臣龙逢和比干杀了,最后导致亡国,龙逢比干就成为千古忠臣的楷模。宁戚喊这个话有两方面意思,一是说齐桓公是桀纣那样的暴君,二是说自己是忠臣。我们看电视的都知道,电视上有些大臣在临死时也会喊这个话,只要能喊出这个话的一般都不会死,谁想当桀纣那样的暴君啊,对不对。所以,这个话是最后的护身符,一般的君主都不愿意背杀忠臣的恶名,大多选择放人。
隰朋听到这个话后,赶快求情,劝齐桓公放人。齐桓公我们前面讲过,有两大特点,一是有胸襟,二是任贤能,而任贤能的前提是必须有胸襟,否则不能容人,也就谈不上任贤能。姜小白的这两大特点再次展现出来,隰朋一劝,他听进去了,不但怒气全消,而且安抚宁戚,说宁戚是佳士良才,说的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