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赵王发起的幽州官绅向北方捐献的粮队启程了。粮队共分为三队,分别驶向东北、正北和西北,分别是后世的呼伦贝尔、克什克腾和鄂尔多斯。每只粮队都有十辆马车,每车大约十石粮食。每支粮队都打起了“赵王捐赠”的大旗,每辆车上也都插着小旗,写着相同字样。赵王亲选了一些嗓门大,能言辞的士卒充当队首,走到哪里讲到哪里,到处宣扬汉契一家,一家有难,八方支援的话。只把幽云地区的汉人说成活菩萨一般善良。
暗地里,高勋在每队里都安插了善计算、懂经营的文士,要他们在沿途注意观察记录商业机会。曾册也争取了三个名额,叫关小乙、肖五子和喜哥儿三个各去一队,他们随行只有一个任务,多看多记,尽可能多的了解当地的情况。另外曾册还给了他们每人百贯钱,供他们自用。
成快脚也没能留在幽州,曾册将他派回了宋国,叫他去开封找胡运来,他给胡运来捎个信,辽国这边会有大批的战马交易,叫胡运来提前准备下粮食交换。其实,这一趟曾册本来想自己去的,但考虑到工地真的离不开他,二来是他这个“逍遥男”的爵位毕竟是个辽官,万一被大宋的人知道了将他扣下就麻烦了。他现在在大宋还没有经营起任何人脉和势力。他现在还不能冒险。
兄弟四个都打发走了,曾册跟前就剩下了乔楚、张谋和陈艺三个。乔楚经过这段的休养,胃口早就恢复了正常,但依旧食量惊人。他每日里无所事事,只盼着曾册有空就跟他切磋武艺。乔楚在武学方面很有天赋,曾册的那些近身博击技巧他一学就会。抽空就练,以至于曾册与他对战只能自保,却已没有战胜的希望了。
乔楚倒也教了曾册不少战阵杀伐的办法。以前曾册就是战阵上用的枪棒,但他很少有机会上阵杀敌,反倒是近身搏击用的最多。眼下有乔楚这种在战场上厮杀出来的师傅一带,曾册进步也是快得让乔楚惊讶。
曾册每天跟乔楚那里打上半个多时辰,他把乔楚当成了一块磨刀石,他要让自己变得越来越锋利。当然,在曾册两人磨刀的时候他也不会放过张谋和陈艺二人。曾册命令他们两个跑圈、做深蹲、俯卧撑。曾册还叫匠人们在他宅子里安装了单、双杠,逼着两个少年每天跟他一样锻炼身体。
张谋和陈艺二人都是十三四的年纪,二人的家境都很不错,也都是像曾册那样家中聘着西席先生,自幼熟读经史子集,都写得一笔好字,也能合辙压韵的诌上几句诗。家中原本都寄希望他们考秀才举人,走科举正途。无奈家中遭到辽军劫掠。一家人生离死别,幸而被曾册搭救。两个对曾册的命令都是无条件的执行。经历此变,他们都知道了饱读诗书眉却手无缚鸡之力的穷酸在这个乱世是无法生存的。
曾册跟二人谈过几次,发现他们学识的底子都还算深厚,读书也是宿儒调教出来的,中规中矩,与这个时代非常契合。更为可贵的是他们仍然年少,世界观还没有固定。曾册讲的许多新道理都能点亮少年眼睛里的亮光。曾册正好把给高充学习的教材重新整理一遍,让两个少年学习他的教材。并让两个都记笔记,做习题,搞单元测验。两个少年的进步都很快,仅仅个把月后,曾册就将二人与高充合并在一起上课了,而且把高充日常的作业批改和单元测验都交给了二人帮他完成。
张谋是个聪明机敏,主动性很高的人。他跟着曾册学了两个月后就交上来一本笔迹清晰,条理分明的笔记。曾册看罢非常感慨,觉得张谋能用当下人的语言和思维把数学、自然和基础牧物理常识讲解得非常清楚。
陈艺则跟张谋的外向相反,他更沉稳深思,更加专注一点也不浮躁。曾册绝得这两种品质都很好,各有各的优点,各有各的限制。曾册打算好好培养这两人,将来机会成熟后就创办起教育事业,这两个少年都是未来的主将。
关小乙他们一来一回花了一个月的时间,他们带回来的消息令人吃惊。虽然辽国在所有人心目中是个国家,但在北边的草原上却没有多少人拿这个国号当回事。他们那边还是有力量就去抢周边。没力量就忍疾挨饿静等死亡降临。他们那里的人都十分麻木,不知道他们属于大辽国,只知道他们自己是乙室部或者是迭剌部的。家族里挨饿,就要等着家主拿主意,或是向部落首领去要,要么就坐等饿死。勇猛些的人就冲到别的家族里去抢夺。当听说部落头领要带他们去抢粮食,他们都会毫不迟疑的带上全部家什应争出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