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农历八月十五。夜。
北都市南城的一处四合院,院中一处精致小木亭,六爷正在细细地剥着一个石榴。
滴滴两声,是手机短信:到了,一切顺利。
放下手机,六爷抬头看看微黄的月亮,轻轻叹息:月圆中秋,人守空楼。
短信是从大洋彼岸的纽约发来的。沈岳,发短信的年轻人,仍在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
沈岳,高瘦,脸部轮廓分明,似乎带着一种说不出的冷。
发短信之前,他一直在对着一个玉盆端详。
乾隆年间的青玉龙盆,五爪,祥云山石,纹饰繁复。“匠气。”吐出这两个字后,他给六爷发了那条短信。
走出博物馆大门的时候,阳光已有些刺眼。他又开始琢磨六爷给他讲的四个故事。
关于四件古玉的故事。那是他把淘到的墨玉古件给六爷看的时候,六爷给他讲的。
玄阴四象,通灵之质。中秋之夜,月华满天。
一,封门青龙
东晋,永和九年春,会稽山北。
会稽内史、右将军王羲之,正在和四十个朋友在兰亭聚会。是的,好大规模。王羲之是什么人,出身显赫,才华横溢,聚拢点儿人气还是很简单的。
聚会上,这帮才子们吟诗作赋,最终抄录成集。而王羲之作为老大式的人物,被公推写一序文。在兰亭凑的集子叫《兰亭集》,王羲之给这个集子写的序文叫《兰亭集序》。
挥洒之后,王羲之拿出了一方印章。犹豫了半天,却没有印上去。
这方印章,青,嫩,润。上方为一螭龙之首,通体没有杂色。
这是一方上好的封门青。青田石中的极品封门青。
实际上,不只这一次。每次王羲之都有想使用这方印章冲动,但是每次总有下不去手的感觉。
这方印章王羲之一直保存着,直到他死前的那一天,才在自己的一封私信上印过。
只是这封信,写成不久便被毁了。
这方封门青龙印章,是卫夫人送给王羲之的。印上阴刻四小篆:灵取其首。
在王羲之看来,这无疑是在向他暗示书法的至高境界。
卫夫人也是这么想的。
不过,师徒二人想不到的是,当年雕刻这方印的人,一股脑儿地把怨戾之气都放在了这上面。
东吴,太平三年春,建业。
一块上好的青田石,摆在东吴皇帝孙亮的案头。孙亮,孙权孙仲谋的儿子。生子当如孙仲谋,但孙仲谋的这个儿子不像他。傀儡一个。
石材呈长条方形,颜色就如这早晨的季节,青绿娇嫩,仿佛欲滴。
孙亮只有十六岁,就如这方封门青石材一样青绿娇嫩。他也欲滴,难受得很,泪水欲滴。
不过,娇嫩的孙亮已是一个石雕高手。当皇帝,没权力,大把空闲时间,他都在了石雕上。
大权不在皇帝手中,在权臣孙綝手中。见了孙亮,孙綝似乎比自己的儿子还不尊重。
孙亮决定给自己刻一方印章。不是国之玉玺,而是己之私印。
他是一国之主,他选择了龙的纹饰。
这一方印章,中秋之夜始成。夜夜黄灯之下,孙亮心中的怨气递增。最后,他把对孙綝的怨恨化成了印底的四个字:灵取其首。
我虽不能,必有灵取其首。
这年十月,孙亮被孙綝所废,成会稽王。
孙亮曾登上会稽山,握印长思,年轻的脸上总有奇怪的表情。两年后,孙亮死了。
封门青,龙首印。竟被一个仆人拿走,卖了出去。卖出翌日,此仆暴毙。
这方印历经多年,辗转来到了河东安邑,被一卫姓人家所得。卫家有女卫铄,学书钟繇,天赋异常,此印成了她的心爱之物。
她就是卫夫人,王羲之的启蒙老师。
“你的成就,不仅仅是超过我这么简单,你必将成为千古书法界的魁首。”卫夫人将这枚封门青印章送给了王羲之。“灵取其首”这四个字伴随了王羲之大半生,激励了他大半生,也折磨了他大半生。
剡县金庭。夜,戌时,有风。
这时候王羲之已经五十多岁了。
他想起当年在会稽山的挥洒,想起多年精研的书体,想起了卫夫人送给他封门青印章。
只是,他不知道,百年前,有个叫孙亮的年轻人,曾站在会稽山上,手握这方封门青印章,心里充满了怨气,仇恨。
或许,这就是王羲之每次都想用印而下不了手的原因。
王氏家族,东晋声名显赫的文化士族。王羲之精通书道,又精通天道。他对这方印章隐隐感到了一丝恐惧。
王羲之来到剡县金庭,是因为与骠骑将军王述不合,称病辞官后才迁来的。想的是颐养天年,却始终郁郁寡欢。
王羲之突然想给对头王述写一封信,他铺纸提笔:羲之顿首,风夜残灯······
这封书信如果能流传,恐怕“风夜帖”的名头要大过“快雪时晴帖”。
只是,写完后,王羲之拿出了封门青龙印。
他印了下去。可能是有些用力,竟不小心打翻了蜡烛,燃了案头的纸张。
等他端起笔洗,用水浇灭时,此书信已变成了案上的一堆灰烬。屋里烟雾缭绕,让他喘不过气来。
王羲之走到门前想开门透气,手却有些绵软,眼睛也开始模糊。他似乎看到一条青龙,盘旋在门上,封住了他的去路。
睁开眼睛时,天已亮了,他手里仍旧握着这枚印章。
慢慢清醒过来后,王羲之走出家门,把这方印章扔到了河里。
当天,王羲之辞世。
二,白玉虎符
汉四年。
韩信出手如风,已经把魏、赵、燕都收拾了。
下一个目标,齐。
刘邦授命韩信攻齐,引兵东征,转眼攻至齐之平原。
夜深,帐内。
韩信打开一封密信:郦食其正在劝说齐王,放弃抵抗,投降。韩信突然感觉很没意思,不由自主说了一句:“是不是该退兵了?”
谋士蒯通正在帐内,他吃了一大块肥牛肉,嘴里啧啧有声地说道:“牛肉好吃,只是我不吃到嘴里,总是不踏实。”
韩信的眼睛一直盯着蒯通。
蒯通突然一改吃肉的邋遢样儿,起身,手捋长袍哗哗有声:
“将军受命灭齐。还没打,竟想退兵?可有命令停止?郦食其一个穷酸书生,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一通忽悠,齐国就投降了;将军打一年才打下多少城池?对比之下,将军成什么了?丢不起那人啊!”
韩信哈哈大笑。立即发兵偷袭,趁齐不备,一举攻克都城临淄。
齐国平定。庆功宴上,蒯通又在吃牛肉了:“大老远打过来了,吃肉是应该的,该有个说法一直吃得更好吧?”
韩信听后,派人上书刘邦:齐人狡猾,且和南面的楚国相邻,若不设个代理王,局势恐怕不会安定。我想代理齐王。
荥阳。韩信派人求立齐王,是在这里见到了刘邦。
刘邦接见韩信派来的人的时候,正是最不痛快的时候。他被项羽所困,十分危急。他之前还琢磨着韩信什么时候能来解围。
听完他的说法后,刘邦忍不住骂起了韩信。刘邦以前是个混子,骂人挺有一套,呼啦啦一大篇。
这时候,刘邦身边的张良脸色一变,立即偷偷踩了刘邦的脚。
刘邦虽然是个混子,但不是个傻子。他一下明白过来,但是没有刹车,继续骂着韩信,不过,接下来的话就有意思了。大体是韩信是我最信任的人,是我手下最有本事的人,而且劳苦功高,为什么只要求做代理的王,要做就做真正的王,所以才骂他。
韩信派来的人似乎也被感动了,趴在地上叩谢后而去。
这一天是中秋,月亮很圆。深夜。
张良面对刘邦,拿出了一块白玉虎符说:“此白玉虎符今夜刚好制成,许是天意,不如一起送给韩信。”
此虎符为上等羊脂白玉制成,白如雪,质如膏,正面为一虎面,背面刻着两个篆字:望气。
刘邦不解。张良笑了:“韩信手握重兵,必成后患,此虎符乃新开之玉制成,尚未经人手,若有野心,必常盘摸之。日后见到韩信,可观其虎符,若有盘摸之迹,更为油润,则有反之心。
刘邦又问:“望气二字何意?”
张良又笑了:“表面看是用兵的境界,其实逃不开一个‘名’字。”
不久后,张良到了临淄,带着刘邦的旨意,立韩信为齐王。张良一起带来的,还有一块白玉虎符。
虎符,兵权之象征。只是当时一般都为铜制。刘邦赐给韩信的虎符,却是和田白玉制成。
张良转达刘邦解释:韩信当然不是一般的王侯将相,白玉虎符更显尊贵。
汉六年。楚地。
刘邦把韩信绑了起来。
刘邦从韩信身上取过那块虎符,两年的时间已变得十分油润,且起了些许包浆。
刘邦说:“有人告你谋反。”
韩信看着被刘邦拿走的虎符,缓缓说道:“蒯通曾经劝我谋反投奔项羽,但是我告诉他,汉王授我上将军印,而且对我言听计从,我才有今天的成就。汉王如此待我,我至死不叛。”
“而这块虎符,我日日盘摸,就是难忘恩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