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万火望着滔滔的江水,问道:“你还记得2003年春天在大东古玩城的事儿吗?”
沈岳努力回想着,大东古玩城是北都市的一个声誉很高的古玩城,他去的次数不少,2003年是他大学毕业那年,毕业前半年他基本已经没什么事了,所以至少去了六七次大东古玩城。
但是他反复回忆,想来想去,确实没有见过迟万火。
“你还记得一件清代的青花象耳尊吗?”迟万火看沈岳回想没有效果,不由得又提示道。
“那是你做的?”沈岳猛然醒悟。
当时,沈岳在古玩城内的一家店铺“知鱼堂”看东西。知鱼堂的老板于孔知很有眼力,而且于各类古董都通晓一些,所以店铺里少有假货。
沈岳虽然当时只是一个学生,但是水平之高令于孔知自愧不如,所以常常有请教式交流。
那天,沈岳走进会客室,一位老者正在看的就是一件康熙青花象耳尊。
“刚收的,就有买主儿了,正好你一起看看。”于孔知悄悄说道。
猛地一眼看上去,这是一件康熙中期青花的官窑精品,所用青花料为云南“珠明料”,鲜亮青翠,清朗不俗,正是是所谓的“翠毛蓝”。而釉色也都符合特征。
买东西的老者显然十分满意。已经决定要买下了。
沈岳了解之后,得知老者是某博物馆的研究员,要为博物馆收瓷器。
此时,他起身说:我去趟卫生间,并对于孔知使了个眼色。沈岳走后,于孔知找来店员暂陪老者,自己则跟着去了洗手间。
“这是一件高仿。”沈岳说。“不会吧,釉面对,发色对,没有火光,表面痕迹也对。”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于孔知问道。
“画工。”沈岳说道,“运用色料的技巧不足,画片儿人物虽然符合康熙特征,但功力稚嫩,官窑的画师不会是这个水平。”
于孔知做生意,十分讲究诚信,他立即告诉那个老者,可能有问题。
第二天,老者找来一位研究字画的同事,仔细看了画片,结果这位同事说:“此人国画底子不错,但是,在宣纸上的渲染用笔和瓷胎上的用笔不同,从画片儿的效果来看,此人功力不足,在瓷胎上作画的经验不会超过一年,断不可能成为官窑画师。”
老者对沈岳刮目相看,而且并不隐瞒自己的失误,还在圈子里对沈岳大加赞赏。
“根据圈里的规矩,是你打眼了,想退是不可能了,你可以在圈里传话。”沈岳建议于孔知。
实际上,卖给于孔知东西的人,是个长年打交道的二道贩子,从各地收来东西,卖给北都市各大古玩城的老板们。此前,他带来的东西基本都是真货。
而于孔知感觉,这次这个二道贩子肯定知道这件假货的来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