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天赋异禀,才华横溢的少年,原来是京华四杰中的燕家子弟,这“燕,唐,宋,周”,燕家能排名四杰之首,在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历史长河之中,经历了无数个春秋,扮演过举足轻重的历史角色,
他们生生不息,辗转沉浮,笑看天下大势,历经改朝换代,皇权更替,到如今依然挺立于今朝,而没有悠久的历史底蕴,怎会有如此这般之情景。
燕家氏族,由来已久,早在战国末期,始皇还未扫荡六合,踏平海内之时,北国燕都一直并立于战国七雄之中,
当年的燕国虽兵马不及大秦,旷世英豪也大不如雄楚,可有一种神秘的领域,一直被誉为当代之翘楚,那便是燕国的剑术。燕人剑术卓绝,刺客林立,其举世闻名的剑圣荆轲,
就是当时无与伦比的绝顶存在,而华千寻所修习的剑仙隐派,也是最早发祥于古老的燕国,司马迁史书中有此记载“燕人慷慨好义,兼雅爱神仙之学。”可以说仙风与侠骨,
就是这片地域之人的传统本性,加之当时燕国君主好道,所以缔造出了一种兴旺发达的学术氛围。
当时的高人异士、剑侠丹客云集燕国,授徒讲学,剑仙学便由此繁衍而生。南怀瑾先生在研究道家文化时亦说燕国是中国神仙学术与技击术的发祥地。后来北风南渐又传入山西、四川。
山西有谌姆派女丹道术,即以剑仙学为务,但后来式微不彰。惟有蜀地剑仙,在明清两代,如日月中天、神迹屡出,所以天下人皆知世上有剑仙中人的存在。
这燕家本是姬姓,当年太子丹恳请天下第一剑术大师荆轲,前去为天下大义刺杀嬴政,临行前还十里送别,特赋豪言绝句易水歌一首“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可天道茫茫,岂能被人力所撼动,天下大势摆在眼前,绝非一人一剑就能颠覆已定的局面,所以这次壮举终其未果,也不知是何缘故,其中的点点滴滴如缕缕尘埃,最终都被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虽然荆轲刺秦之壮举,未能阻挡住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但那种舍身忘死的博大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颂为佳话,代代延续至今。特别是在剑术与刺客的领域当中,更是被尊崇为剑之圣者,侠义凛然的典范,
其剑道的登峰造极,令古今求剑之人,无不为之膜拜与向往。而最为重要之处,还是那种看破生死,剑指沉浮的精神意境,那种“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的侠肝义胆,不知深深影响到了多少修炼剑道之人。
后来大秦铁骑踏破了燕都的城池,姬丹最终也未能登上王位,更不能阻止这次历史性的重大变革,国破家亡后的燕国王室,为了悼念与铭记这位壮志未酬而身先死的豪情太子,
最终把氏族的姬姓,修改成了燕姓,以国号为姓氏,用改姓来代替殉国,时刻提醒着氏族后人要团结一致,同气连枝,切勿忘亡国之耻。
“燕家氏族,历经古今两千多年,可以追溯到当年的燕国,而燕国尚武,剑术大师辈出,特别是灭国以后,更是严苛守己,自强不息,看来你的这份天赋与执着,是从骨子里带出来的,
简直深入到骨髓,烙印上灵魂,将来不成绝顶高手都难。”
燕家少年燕云逸,在对华千寻的偷袭试探之后,先是桀骜不驯,不以为然,但再次交手过后,使出了浑身解数,依旧不能撼动对方其分毫,自己还被凌厉的气剑余威所震荡得血气翻涌,气息不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