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也好,惦記也罷,都是對以往感情的寄託,是人與人之間友誼的表露和追憶。對我而言,用“惦記”一詞似乎不是很恰切,因為我念想的那位老師已在三年前過世,用“懷念”更為恰當。
秦老師,是從南京大學美術系畢業後分配到如皋師範學校來的,正值1952年,我剛好是到如皋師範念書的同一年。他年紀很輕,比我們這幫學生的歲數大不了三五歲,看他為人處世的態度,頗像很有經驗的長者。他教四個班級的美術課。你真想不到,初來乍到的老師會得到學生普遍讚譽的良好口碑。其實並不奇怪,那是他平易近人的風度所致。平時若有一點閒暇時間,秦老師會邀請班級學生到他三人宿舍的小地方聊天,並為在座學生到水沏茶,大家聊得熱火朝天,如此熱絡的師生關係,實屬少見。
美術課程不同於其它文化課,秦老師有他自己的教學方法。相比之下,美術課特別明顯的特點是人人都需要動手畫畫,除了輪流做模的同學犧牲一堂畫畫的時間以外,其他同學都爭先恐後地抓緊時間畫畫。老師指導寫生的方法,是在同學中挑選一位人物形象比較有特點的學生坐在講台一旁,讓同學們各自選擇觀察對象的角度和方位,可以自行選定畫畫的位置。老師往往交待一句說:“要抓住人物特徵下筆,可以畫肖像,也可以畫局部細節,耳朵、鼻子、眼睛等等,不要求畫人的整體形象。”這是老師指定練習的要求和階段性課程主題。其實我想得最多的是老師的速寫樣板,能夠讓學生看看老師寫生的畫頁,這樣有一個範本可被模仿,若能親眼目睹老師如何畫畫更是我的期待。可是,同學們始終未見過老師動手畫畫的速寫本,不知是謙虛還是另有隱情。他把自己大學同窗趙宗藻的速寫畫頁拿給我們看,畫的是老師坐在樓地板上聽大會報告的姿勢。為何不給我們看他自己的畫呢?難道他在大學裡的作業一幅都沒有保存下來嗎?哪怕是翻箱倒櫃,尋找出一幅來給我們看看也好啊!這不僅僅是對學生的一種安慰,也是對我們一批喜歡畫畫的學生來說也是莫大的鼓勵。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真是千載難逢,發現了他曾在《江蘇教育》雜誌上發表的木刻作品,題為《送孩子回家》。有同學說,老師的連環畫小人書見過兩本,其它的畫不曾見過。我想,老師除了畫畫,可能另有所謀。後來才知道,他在書法、篆刻方面下了很大工夫,最終成為一代名家。
我擔任班級的美術課代表,自然近水樓台先得月,比一般同學獲益多點,老師也拿我的人物速寫本介紹給其他班級的同學觀賞,以勉勵同學努力畫得像且畫得好。
時過境遷,日月如梭。老師晚年寄來一冊《秦克成作品精選》,時常翻閱,往年教學情景猶如眼前,日日銘記在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