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迁从小有点偏激,按照现在的人来说就是有点仇富心态。他小时候总是问母亲或者是老师,为什么老百姓这么穷?地主为什么这么有钱?有钱的人为什么不照顾穷人一些?那些地主为什么总是欺负老百姓?老百姓什么时候才可以吃饱饭?什么时候才可以不被别人欺负?徐迁母亲告诉儿子,只要徐迁将来有出息了,徐迁就可以保护家人,就可以让一家人不被别人欺负了。老师告诉徐迁,“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只要有了功名,只要有了学问,什么功名利禄都会自己找上门的。徐迁私下不止一次问自己,自己努力读书真的可以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吗?
虽然继父把自己当亲生儿子,虽然大家都不提及徐家的事情,可是徐迁依然知道这是回避不了的问题。徐迁想要读书,想要考取功名,就必须有户籍。所谓的户籍就是每一个人的官方户籍资料,从出生开始就需要备案登记。孩子一出生就要分等级,有钱人家的孩子就高人一等,官宦子弟的孩子就是未来的官员,老百姓的孩子一般不允许读书,更加不允许参加科考。徐迁不是在当地出生的,没有他的出生资料,就不能参加当地的科考。也就是说徐迁就算读书读得再好,一样也不能获得功名,没有功名就不能有资格获得当官的权利,徐迁一辈子都不能出人头地。徐迁的继父是一个老百姓,就算他给了徐迁户籍信息,徐迁也会被世家子弟排挤。所以老师一边对徐迁的成绩表示惊叹,一边也为徐迁感到惋惜。
还好徐迁遇上了好时代,当他将要面临选择是否要再读书的时候,清政府下台了。新成立的民国政府,不但允许所有的孩子读书,而且允许各阶层的人参加公务员考核。只要有能力,只要是没有污点的,都有可能成为新政府的一员。有了这个好机会,徐迁的父母不用劝,一定要徐迁继续读书,争取当一个新政府的官员。这一年徐迁十五周岁,这一年徐迁上了当地萧山公立初中,成为了第一批的中学生。本来徐迁是没有资格进中学的,想进中学读书必须有小学文凭,徐迁没有上过新式学堂,没有小学毕业文凭。可是因为徐迁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小神童,中学老师当场测试了徐迁,决定破格录取徐迁为该学校的中学生。当时能进中学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为了鼓励大家读书,中学不但包吃包住而且不用交学费。徐迁对于这个政策十分满意,觉得自己赶上了好时候,自己或许真的能够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
徐迁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渐渐地感觉到了失望,因为他的梦想又要落空了。这里虽然是国立公办学校,但是这里的老师依然是封建思想严重的读书人,这里的学生依然讲究门户门第。一些穷苦人家的孩子就算进了学校依然被老师和同学看不起,他们就算被其他同学欺负了,去老师那里告状依然也没有结果。徐迁不止一次看见老师老生常谈地用古代君君臣臣的思想批评和教育学生。更看见一些学生私下贿赂老师,在考试成绩上作弊,在分配工作上做手脚。按照当时的安排,学生中学毕业之后,就可以安排进新政府各部门学习,合适就留下来,不合适去其他部门再学习。可是一些大户人家的孩子因为事先关照好了,所以不但去了油水多的部门,而且马上学会了上手了。穷人家的孩子因为没有钱打点关系,不但处处碰壁,而且被人故意作弄,不久之后这些孩子只好主动放弃当公务员的机会。这些留下来的大户人家的孩子不但不同情同学,而且讽刺这些同学自不量力。上级和学校领导更是装作没看见,任由有钱的学生欺负穷苦的孩子。
徐迁不但对这些事情很反感,而且来是对新政府感到了失望。因为徐迁发现不光光萧山这样,就连绍兴、杭州也这样,这已经不是个案,而是一种常态了。徐迁不但同情那些穷苦人家的孩子,而且他自己就是老百姓家的孩子。只因为徐迁的成绩比较好,老师比较欣赏,所以徐迁很少遇上有钱家的孩子的刁难。但是徐迁心里很清楚,无论是老师还是那些有钱人家的孩子,一样看不起自己。徐迁已经不想再读书了,想着尽快毕业之后离开这里,离开虚无缥缈的官场。徐迁也知道自己的家境,是绝对拿不出钱的,所以他就算毕业了也不可能留在当地当公务员的。
或许是徐迁态度有所改变,或许是一些同学胆子大了,就开始有同学针对徐迁。当一个有钱的同学想用自己家的势力欺负徐迁的时候,徐迁终于忍不住出手了。徐迁也知道自己不能当官了,文凭对与自己意义不大,送行借着这个机会好好教训一下这些经常欺负别人的同学。打定主意的他,下手不但不留情,而且出手十分重,有把子力气的他使出了全力。当老师们赶过来保护有钱公子的时候,这些富家公子都被徐迁打惨了。这些老师为了回避自己的责任,为了不被这些有钱学生的家长报复,就不再要伪善的脸面了。他们一起指责徐迁,说徐迁虽然读书好但是改不了老百姓的粗鲁脾气。徐迁对这些老师很失望,这些老师怎么可以这么贬低自己?怎么可以这么看不起老百姓?口才不错的徐迁来了一个“舌战群儒”,把这些自以为是的老师骂了一个“狗血喷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