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联升的生意越来越好,在京城的内联升店铺多达十来家,几乎遍布了京城各个角落。随着一些官员去外地当官,内联升也把分号开到了几个比较繁荣的城市。首先是南|京、扬州、武汉等重要城市,后来东南沿海大中城市也有了分号。内联升的名气一下子传播到了全国各地,成为了每一个有地位有钱的人首选品牌。
为了更好地管理,为了让内联升的牌子越来越响亮,内联升对内部进行了改革。内联升总店依然由内联升创始人的直系后代经营,其他分号以入股的方式允许部分官员或者是商人参股。每一个内联升的店铺都要分设三个掌柜,都必须做到店铺和作坊分开,每一个内联升的伙计都必须家世清白。每一个内联升的掌柜都必须从最基层的学徒开始做起,就连内联升的老板家的孩子也一样。
管理店铺,迎来送往的大掌柜,内部人士管他叫大师兄,学徒叫他大师傅。负责管理店铺经营,和招待顾客,开发新的生意渠道,相当于现在的销售经理;管理作坊,负责把关鞋子质量,完成客户特别要求定制,是内联升二掌柜的责任。也就是说他是内联升作坊的实际管理人,不但管做最高级的鞋子,而且要管理和教导下面的员工和学徒。作坊的人管他叫二师兄或者是二师傅;负责内联升财物和赏罚的,是内联升的三掌柜。平时不插手店铺和作坊日常管理,只负责记账和核对财务。每个月月底,他要通过大掌柜和二掌柜的上报,审核一次每一个内联升员工的业绩。根据每一个员工的业绩,制定赏罚标准和数额。每三个月一次,听取每一个员工,包括学徒在内的人,对大掌柜和二掌柜的行为做一次评估。年底向总部汇报的时候,会把大家的意思上报,大掌柜和二掌柜明年是否留任就要看三掌柜的汇报了。用三个人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的方式,让内联升不至于一败涂地,名誉扫地。
阿昌鞋匠铺的名字是第一代的老板取得,所以现在的老板并不叫阿昌。这个阿昌不但是现在的老板的师父,更是老板娘的亲生父亲,所以老板继承了鞋匠铺之后,没有把这个名字改成自己的名字。阿昌原名何昌,原籍京城人士,是地地道道的京城附近的庄户人家孩子。阿昌家家境十分不好,租用当地地主家的土地,一年到头累死累活,不能够吃上几顿饱饭。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不是交了租子,就是交了官府的各种税费。家里有一大群孩子,实在是养不活了,只好把几个女孩子送人了。就算是这样,阿昌一家人依然吃不饱饭,阿昌小时候最大的心愿就是吃一顿饱饭。
十三岁的阿昌被一个亲戚带到了内联升当伙计,可是内联升的人看不上瘦小的阿昌。长期营养不良的阿昌,十三岁了看上去只有一般十岁大孩子大小。内联升的伙计都要从最苦最累的活干起,他们担心阿昌受不了病倒了,反而会牵连到内联升的名誉,所以他们不想要阿昌。阿昌为了留下,为了减少家里的负担,自愿在内联升当一个学徒都不如的杂役。学徒算是内联升的临时工的话,杂役就连临时工都算不上了。学徒至少可以保证吃饱饭有地方睡,杂役不包吃住,有时候要饿肚子。阿昌为了留下,为了能够成为内联升的学徒,自愿当这个杂役。每天干最累最重的活,吃饭在最后,晚上睡在内联升外面的屋檐下。就这样阿昌在内联升当杂役三个月,终于让内联升的三掌柜松了口。正式成为内联升学徒的那一天,阿昌做了几件出格的事情,成为了一个大笑话。阿昌一个人吃了五个成年人一天的饭,然后一口气睡了三天三夜,从此“饭桶”、“睡神”的外号伴随了阿昌好几年。
阿昌有一股子不服输的倔脾气,每天起得最早睡得最晚。只要师傅批评了,阿昌就要马上改正,绝对不犯第二次同样的错误。学手艺的时候,一次不会就做五次,五次不行就做十次,弄不明白就问师傅或者是一个人苦练。三年后阿昌以当时同一期学徒第一名的成绩,被内联升留用。阿昌拜一个老师傅为师,给老师傅端屎端尿,伺候老师傅日常起居,终于成为了内联升做鞋子一个重要环节的操作手。当时内联升有规矩,没有掌柜同意,所有的熟练手不得私下交流经验,更加不准学习其他人的手艺。一双鞋子从一开始道完成有二十八道工序,所以需要好几个师傅配合才能完工。除了一些内联升的亲信,一般的熟练手不得偷学其他人的本事。可是不学其他人的本事,他们一辈子不能独立做鞋子,就永远是打下手的,没有出路也没有前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