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刘备循循言,刘协小脑袋直点——
“哦~刘卿说得有理,朕这就给那个…谁来着…给诏入宫,以那…谁来着…为使!”
刘备满脑门黑线,又一次提醒道:“议郎崔博…”
“噢噢…朕这就给那议郎崔博诏到宫中…”说着刘协就欲去唤那宫中太监,刘备见状急忙拦住了刘协。
是的,令他们解兵然后入京自然是要派人出使的,本着谁出主意谁去实践的原则…刘备想到了他的好同志崔博。
这可不,这主意就是他想到的,那他肯定是最适合的那一号嘛~
“事急也,当越快越好!可写一诏,臣备为至尊传与议郎崔博。”
废话,再让刘协诏见崔博,一来一回那么久,那还能掩住王允的耳目嘛~
年幼的刘协自然是猜不到刘备是甚么意思,只顾着点头了。
“团子,取帛、笔、玺来!”刘协朝着旁边伺候着的宦官语道。
“唯至尊!”那名为团子的宦官,应了一声,哒哒哒跑开了。
“亲贤臣远小人,这可是血的教训,引喻失义,还请陛下勿要走上先帝的路…”刘备望着那宦官远去的背影,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
就这刘备还没有说到上上任的桓帝呐,那可是依靠着宦官扳倒跋扈将军的,那对宦官的荣宠也是出了名儿的。
每每想起桓帝灵帝干的事儿,刘备心里那叫一个痛恨惋惜,在他看来,汉之衰败,由此开来…
刘协听着脑阔有点大,这话…王允也是见天在他耳边念叨…卢植等高位者也是见天在他耳旁念叨…
“嗯嗯…我都知道…”刘协依旧是点着他那小脑瓜。
刘备无奈一笑,只觉得天子这么小,晓得个锤锤~
不一会儿,那宦官便端着盘子过来了,盘上置有笔、帛和天子玺印…
印当然不是那传国玉玺,那玩意儿平时刘协他也摸不着呢,也就大祭祀还有比较重要的诏书、制书才能用得到。
别说,宦官能讨人欢心,是真的有一套,就拿旁边这个宦官来说,虽然入宫不久,但还算是很晓事的——
他先将帛平摊于案上,然后将刘协扶到席上,恭敬地将笔呈到刘协手中。
别看刘协年幼,下笔还是挺稳健的,字儿写得也是四平八稳的,是通用的汉隶官体文——“大难终结,伏诛者惟首恶矣,念董、牛之旧部张济、田景、董越、段煨…等辈…”
刘协那小脑瓜当然是记不住这一大串儿名字的,刘备一边念着,刘协持着笔写着,当然也就仅限于人名而已。
“未曾造乱于雒阳,乃可解兵入京,仍不失封侯之赏…特令议郎…”
写到这儿,刘协又卡住了,他眼巴巴地望着刘备,求救道:“刘卿…议郎张什么来着?”
好嘛,刘协又给崔博的名儿忘了,刘备无奈地说道:“陛下,是崔博…”
“哦哦…”
“特令议郎崔博为使…”
待刘协停笔,侍立一旁的晓事的宦官,跑过来将那墨迹吹干,然后再刘协的授意下,将那诏书卷好恭敬地递到了刘备的手中。
终于成了…刘备舒了一口气,只有在这一刻,他才觉得事情算是协了一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