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代的道德要求是儒学主导的,要求规范还是要与君子看齐。
但是崔博背后说袁绍的坏话,自然是算不得君子所为。崔博的表面行为当然也是朝着君子看齐的,但是实际上,他并不觉得自己是个君子。
可能是一时情急,崔博就说了一大串袁绍的“坏话”,好吧…事实上崔博就是给袁绍的所作所为说出来罢了。
郭嘉是袁绍的粉丝,但其为人率性、不太尊礼法,崔博可以毫无顾忌地说出来。但是这荀彧不一样,他可谓是一个真·君子。
待到荀彧问出那句话的时候,崔博就觉得——好像有点不妙了…
荀、郭二人能引为同道,可能就是他们有着相同的价值观,譬如:就目前看来,他俩对那袁绍都颇为好感。
“此博亲眼所见。”
崔博有没有说谎呢,当然是没有的,这些话大部分是事实,少部分是他猜测的。
有板有眼振振有词,他这一说他是亲眼得见的,诶…那可信度就很高了!
就看着荀彧在那儿苦苦皱眉思索呢,崔博趁机就换了个话题——“荀君可想过入仕么?”
汉代入仕的途径就那么几个,说真的,荀彧若是想入仕是极简单的,阴修那是肯定愿意给举孝廉的名额给他的,公卿也会愿意去征辟他,比如…这刘备就愿意啊!
好吧,其实还是崔博让的…
崔博从袖中掏出一张缣帛来,然后起身送到了荀彧面前。
没错,就是崔博让刘备写得征辟书!
“我与那卫将军刘备乃是故交,此来颍川公干之时,他特让我带个话来,咸可见于此书。”
其实他带着来的那十几份征辟书,都是一个模板写出来的,也就名儿不一样了,剩下都是一毛一样的客套话。
“承蒙卫将军之厚爱…”荀彧先是往西北方向拱了拱手,然后对崔博说道,“还请崔议郎给彧待句话,我才疏学浅,恐难当重任。”
好吧,崔博无奈点了点头,他不知道荀彧是真的不想入仕耶…还是压根就看不上刘备?
博非彧,安知彧之想法?
接下来就陷入了无尽的沉默之中,荀彧可能是想着拒绝征辟之后有点不好意思,崔博就想着如何转换话题。
面对着荀彧,这真的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儿,崔博想通过问对的方法来了解荀彧的才能,但又不知道从何问起。
说白了崔博若不是后世来者,只能算是一个中等才能的平庸人,而荀彧则不然,其本就应是这时代最闪耀的星辰。
如今历史已经偏离轨迹了,崔博作为后世来者的优势减少了很多,比如这未来走势如何,他是真的看不出来,所以想让这荀彧说说他的看法的。
忽然崔博做了叹息状,口称:“皇皇炎汉,历桓、灵之二帝,亲小人、远贤臣,此汉之倾颓所在;
北地屡遭鲜卑寇边之苦,西凉常披羌酋逆反之难;
又经黄巾之造逆,遭董牛之霍乱,如今却还有那袁本初、北匈奴…
我大汉…何日能再复兴?谁又可振兴呐?”
对于桓、灵二帝的批评,崔博是从来不忌惮的,因为大家也是这么说的。
小人说的是宦官、贤臣指的是士人。
虽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桓、灵二帝做的,其实没那么恶…
东汉自光武帝以来,制度就已经定下了,世家会想方设法的夺天子的权。
遍观东汉帝王,不是重用外戚,就是亲近阉党,反观那留有清名的名士们,哪怕是任了高官,也是那种无实权的。当然也有例外,就似胡广那种圆滑的。
但是…他们是真的远离了有些有才能的贤臣,就拿个活生生的栗子来说——卢植。
崔博的老师曾再光和元年上陈八事:一为让州郡用良;二为宽赦被禁锢的党人;三为安葬宋皇后的亲眷;四为优待王侯之家,以防变乱;五为征召像郑玄这种有才有德之人;六为按时对郡守刺史进行考核;七为杜绝设宴请托之类的恶习,责成有关部门办好荐贤之事;八为建议刘宏不再私蓄财产。
啧啧…你看看,这八个建议,大部分是有实际意义的提议,剩下的也都是为了朝廷、天子的名声着想的,结果那刘宏愣是不听。
这能怎么办呢?批评就完事了奥!
桓灵二帝不作为,这几乎是士人们公认的,崔博说这话,正是想勾起那荀彧的认同感。
荀彧问道:“至尊尚在冲龄,以崔议郎之见,上有贤明之姿否?”
部分士人想要从皇权中瓜分一部分出来,恨不得天子越傻、越弱越好,而有一部分士人,还是想着天子贤明的。
当然他们理解的贤明,与劳苦百姓们想到的不同~
崔博摇了摇头称:“未可知也。”
实际上他确实不知道,在原本历史上,这刘协当了几十年的傀儡皇帝,政务什么的完全与他无关,既然没涉及到,那么崔博就无法客观、公正的去评价刘协。
现在呢,刘协年纪太小,远没有亲政的能力,所以崔博还是没办法去评价刘协。
刘协聪敏是没问题,但是有一句话是这样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局势稍稍稳定下来,四方之事却忽如水火,朝廷实困弱也!”
这句话倒是真的,其实若只是袁绍和北匈奴,还不足以动摇炎刘,但是…若是历史再向原本的历史发展呢?那袁术、孙坚再去割据,那刘焉再言米贼拦路不奉朝贡,当汉廷的威仪降到最低点的时候,还是会像原本历史那般罢…
荀彧低声叹了一口气道:“是也,我本以为大汉多历艰辛,危如累卵,能安天下者,当为袁绍也,今日听君之言,却是截然相反…”
啧啧…果不出崔博所料,这荀彧就是这般想的。
崔博忽然福至心灵,想到了一个问题来:“设绍果如我所言,朝廷当何为耶?”
他做出假设,就是想听听荀彧给他捋一捋,要知道…这厮可是个“预言家”。
荀彧紧接着说了一句让崔博摸不着头脑的话来:“设袁绍反、则天下声讨,设天子反…则绍必占大义!”
天子会造反吗?会!在原本历史上,刘协就造过曹操的反…
但是现在…这刘协年纪还小呢,且不说能不能造反,就算造反又与那袁绍有什么关系?
崔博不解其意问道:“此何意耶?”
“听崔议郎的意思,那袁绍与王考、许攸有所勾结,然未成废立之事。
灵帝崩,大将军何进奉诏扶着少帝继位,后会卓入京,擅行废立,废少帝而立陈留王协为帝,斯可谓名不正、言不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