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川一行实在是太久了…
从中平五年一直到六年,耗时近三个月。
三个月…能发生无数的变故,自出了雒阳后,崔博仿佛与时间一切的消息来源都隔绝了一般——就啥都不知道。
袁绍现在做什么?不知道啊!
并州南匈奴情况如何?不知道啊!
王允那厮有没有搞出什么幺蛾子?还是不知道啊!
这一行,实在是太久太久了,崔博已经想好了,今日之后,不管这繁、赵二人愿不愿应刘备的征辟,他都要走了。
虽说他原本计划还要去襄城,但是他实在是没有心思去了。
“朝廷果有难乎?”繁钦看完了那征辟书,发问道。
崔博点了点头,那征辟书是一个制式,内容全都是一样的,崔博几乎都能背了——不外乎就是“朝廷受难”“外有敌窥”“国内不安”“渴慕智谋之士”云云…
“前番恶贼牛辅劫持京中百官西遁,官吏多死,难敷各司之用,故卫将军征辟贤能之士,二君一时才俊,远在雒阳的卫将军自是听过的,故遣博带来征文…”
什么听闻名声,不存在的!崔博来的时候丫的就是带的空头支票,那是想填谁的名字就填谁的名字~
关键在场的几人也不知道这事儿的背后还有这种实际情况,就当它是真的咯,这话一出口,赵俨、繁钦还是颇受用的。
要知道卫将军可是在三公下、九卿上的开府将军,那是当今天下数得着的大人物,甭管是谁,能听说赵、繁的名儿,就是他俩荣幸。
说不高兴,那是假的,但是表面还是要作出谦逊的姿态。汉受儒学也深,士人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自然是不能过于傲慢的。
“啊…不想卫将军竟听过区区薄名!”
崔博当然要继续捧了,现在他等于是刘备在外边的代言人,若是不显得礼贤下士些,那对于刘备的形象也是有所损害的。
“休得过谦,博初到颍川之时,又闻此间府君阴公言,君二人皆是良材,可往一见。”崔博干脆给阴修抬出来了。
这二人现在也没法反驳——反驳那岂不是打了阴修的脸么?
“承蒙崔君、阴公、卫将军之厚爱,我还需思虑则个!”赵俨率先表了态,就是没个准信,反倒是繁钦看起来,颇为意动。
崔博趁热打铁追问道:“繁君意下如何?”
繁钦倒是没管这句话,只是问道:“尝闻崔君幼时曾于上巳节小沱水畔作‘此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依钦看来,此文隐有文宗风范,然…”
崔博:……
来了!他喵的陈年的事儿果然又被扒出来了,看来这个繁钦还真是对诗文什么的很感兴趣呐!
崔博不想讨论这个话题,但又不能失礼,只能做出个惊讶的表情问道:“何也?博才疏学浅,愿闻繁君高见。”
其实崔博内心想说的却是另一句——他喵的王羲之写的还需要你来指教?
繁钦一捋短须,微微一笑道:“然未尽也!敢问崔君,可作出后文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