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停办,招生没有了,可学校近二百名教职工还在。上级指示,人员没有地方遣散,各单位都在减员,必须就地消化,自找门路,重新创业。上级给三到六个月的扶持,到期断奶,自谋生路。这个决定对大家来讲不可谓压力不大。端惯了铁饭碗,吃惯了国粮,一下子把摇笔杆子的这些人推向社会,是死是活真是难以预料。
极个别有些门路的人,在打听停薪留职的待遇,准备下海单干。更多的人是没有门路,期望学校能搞个项目,跟着大家一起干。
林校长召开了几次会议,要大家开动脑筋,动员关系,招商引资。看能不能找一些适合学校开展的项目,先动起来,稳定大家的情绪。
首先想到的就是原先老陈校长在建校初期,在土城镇投资建设的方便米饭项目,据说当时试产了一段时间,后不知为什么停下来。如果把这个项目盘活,离学校又近,可以解决一大部分教工的就业问题。要想把这个项目的现状搞清楚,那必须的请老陈校长出山。会议决定,把这个任务就交给振强负责完成。
老陈校长名希岩,还没正式退休,五十九岁,属于不在领导班子的调研员。花白短发,黑红脸膛,两眼炯炯有神,说话掷地有声,腰板硬朗,走路挺胸抬头,一看当年就是一员虎将。他年轻时从部队复原转到企业,走南闯北,玉门,青海,大庆,胜利,国家几个大的油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曾担任某厅局副职,工作出色,政绩斐然。正是提拔重用之时,可惜因管理的工程项目出现重大失误受到降职处理。
当时他提出年龄较大了,希望能回到离家近的地方工作。上级正在考虑在南方某省会城市建立一个培训中心,正好是他的家乡所在地,感到他很合适,就派他当了筹建主任。
本来上级的意愿是把培训中心建在高校相对集中的市中心附件,以便今后教学和培训与高校合作方便。这边老陈校长开了个小差,他为了给自己家乡做贡献,选址到了市区下面他家乡的一个县城,离市区有了不少距离。给上级汇报,一是说市区土地贵,在市区买一亩在县城可以买十亩;二是说县城发展潜力很大,将来很可能成了市区。这话是让他说对了,不过真正县城变成市区,那是二十年以后的事情了。
不管怎么说,老陈校长的目的达到了,他也成了家乡县城的知名人物,一座占地上千亩的高标准培训中心,在远离市区的县城里落成了。高大恢弘的门门,沉稳庄重的教学大楼,标准的露天游泳池、大操场,还有贴满精致马赛克的教职工家属楼,以及前面提到的所有房间都安装的中央空调,真让当地人刮目相看,当时人们已能进培训中心或与里面的教工攀上亲戚为荣耀。
老陈校长给家乡的第二个报效就是生产方便米饭项目。当方便面风行大江南北的时候,南方人就有人开始试制这种方便米饭。试想方便面能在中华大地上畅销,而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以米饭为主,如果方便米饭成功了,也肯定能大行其道。抱着这种想法的大有人在,而且一定要抢在别人前头。老陈校长正时有这种想法的人之一,利用自己多年经营的关系,把资金争取到手。在当地政府配合下,项目直接落户到了老陈校长家乡所在的乡镇土城。
项目运行一年多,投产试制出了产品,据说当时还发给培训中心的教工进行了品尝。后来如何停产,大家都说不清楚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