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黄豫章夫人的寿宴,已经过去一天多了,但是前天晚上发生之事的余波,却没有任何平息的迹象,在这不算小的安逸县,甚至还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
只因一个谣传。
原本如果没有这个谣传,陆宣这个名字经过那天晚上众多宾客的口头相传,顶多被人惊艳一阵,但陆宣毕竟不是本县之人,就连童生都不是,才气再逼人,久而久之,也只会被善于遗忘的人们所遗忘。
然而,当这个谣言在安逸县出现。
陆宣这个名字,注定了是被要铭刻在安逸县人们的记忆里,且永远铭刻在安逸县的历史当中。
就在寿宴之后的第二天,在小部分人信誓旦旦的口中,人们得到一个无比震惊的消息:那就是陆宣将作为立朝以来,安逸县唯一一名没有经过童考,就被保举前去府考的才子!
而这保举之人,正是县令刘仁温,以及本县唯一的才学大家,黄豫章学士!
这消息简直比陆宣在寿宴上,数首祝寿诗逼晕唐案首,与苏家小姐一曲一词惊艳共鸣,还要来得挑动安逸县人们的神经!
于是,安逸县的人们震惊了,兴奋了,激动了!
有人对陆宣不是本县之人,甚至还不是童生,就被保举前往府考,感到了愤怒不已。
凭什么他一个外来的小子能够得到县令和学士的青睐?
难道这小子的才识能比自己县的学子还要出众?!
但这说法,也立马惹来反驳。
理由不是别的,正是那晚陆宣逼晕唐案首,所透露出来的过人才识。
这理由一出,顿时就让心存不满的人无法反驳了,只要看过前天晚上陆宣的表现,就没有哪个人敢否定陆宣才识。
谁又敢说不是?
连身为堂堂一县案首的唐恫,都被陆宣的才气给当场逼趴下,还有哪个人有脸说自己行?
连一众童生,都是如此!
真要有敢这么做的,保准就会被人丢来一句“你行你上啊”!
谣传之所以是谣传,自然是没有得到证实的。
但在今天过后,谣传即将变成了现实!
一大早,安逸县不管男女老少,都迫不及待的聚集到了县里的文圣祠那里。
只因为所有人都知道,今日刘县令和黄学士将要在文圣祠上,联名为陆宣保举!
……
文圣祠。
自初启降临以来,将近十年的时间,文圣祠早已遍布了离乾大大小小县级以上的地域,如今更是成为离乾百姓心中,同等甚至是高于祖宗祠的存在。
在离乾文人眼里,更是如同自家圣地一般。
此时,闻风而至的安逸县百姓,早已将文圣祠围的里三圈外三圈,拥挤不堪,却没有人发出不满的声音,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敞开的祠门里面。
文圣祠内。
在县令刘仁温和学士黄豫章的带领下,包括苏郁在内的本地官员,以及数名安逸县学者,正站在两人后面,准备见证保举这一难得一见的盛事。
原本同样应该到场的县尉唐满贯,则没有出现。
陆宣就跪在众人中间的地上,正看着祠前那一幅中堂。
其上赫然书有“浩然正气”四个大字!
这四个字倒是写得龙飞凤舞,如一笔呵成,但这并非关键,关键是这四个字给陆宣的感觉,很是怪异。
真要以他的眼光看来,写着这四字的人写时相比定是顺心所欲之举,所以看上去很从容,从容得让人觉得有些漫不经心。
评价起来,顶多算中乘,而且如果不是这字给陆宣的那种怪异感觉,只怕都只能沦为一般的书作。
正是因为这种感觉,让这幅原本不大出奇的字,多了一种难以言喻的韵味感。
明明这字就挂在那里,但你一旦看去,就会产生一种与周围空气格格不入的灵动错觉,总觉得一不留神,那四字仿佛随时就会从裱画中跳了出来一样。
才看了一小会,陆宣便感觉眼睛突然无比酸涩,赶忙低下头。
使劲眨了几下,眼中的酸涩感才算褪去!
陆宣抬头朝周围的人看去,发现周围之人却并无异样,不由得大皱起眉头,好在苏郁他们注意力都在刘仁温和黄豫章两人身上,没有人注意到他的异状。
思索了一下,陆宣便放下心中疑惑,没有再留意面前的中堂。
正当他抬头望向刘县令二人,发现两人已经敬完了祝圣酒。
刘县令面色郑重的从旁边接过自己的官印,走到陆宣面前,手中官印光芒一闪,紧接着,一股不同于才气的淡淡光芒,从其身上升腾而起。
这道淡白色的光芒,一经出现,竟是给在场之人一种淡淡的威压感!
陆宣目光微亮!
这正是文人初启之后所拥有的文气,和道门修行的真气极为相近的一种力量,所以文人初启之后,才是术法修行的开始,这话果然一点不假,只不过文人一般都不会承认这是术法,而认为是文法通圣。
刘仁温这时才严肃开口,声如洪钟道:“安逸县县令刘仁温有请圣奏,今终南人士陆宣,经过我等考验,具备保举资格,特呈名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