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与生俱来就带有心智,而有人需要通过后天的磨难与修练从而达到有心智的人。
心智是对整个世界的个人认知,个人看法,以及个人理解。我也不懂什么叫开悟啥的,以我自己来说,我觉得应该分几个阶段。也可以这么理解,就是网文里的修真世界的阶段。
我记得有一则新闻,有一个男的待在出租屋里,不吃不喝,看着网文里的修真世界;他整整待了两个月。有些人觉得不可思议,甚至会觉得他很厉害,是一个人才。
其实,我也有过同样的经历,除了吃饭,就是沉迷于网络小说。像一些大神写的小说,比如辰东、天蚕土豆、老鹰吃小鸡、我吃西红柿、烽火戏诸侯等。
里面的世界让人着迷,让人痴醉。
可以这么说网文小说就是另一个精神世界,丰富多彩。
但是随着读的多了,套路多了,对于老书虫而言,就索然无味了;经常有人说书荒!书荒!!
我自己常常代入这些主角,跟着他们悲伤,欢喜,寂寞。
我觉得这也很享受,也算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感吧。
营养性的话,一些大神作家都是按照史书上的资料或者上古的神话去编撰,所以也可以了解自己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源流长;但是切记不可沉迷其中,也不要影响生活。
沉迷之后,所带来的精神空虚感往往很强,但是很是佩服那些大神作家,创造出另一番精神世界,并且享受其中。这也是一种工匠精神吧。
而心智的第一阶段就是沉迷于自己的欢乐之中,往往不能自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等到时间长了,年龄大了,发现想去做点什么,却已然发觉晚了。
然后,就按照原本的生活继续下去,因为家庭与工作的事情,导致很多事情都实现不了。
杨绛先生也提到过,无论任何年龄,只要你幡然醒悟时,都为时不晚。
但大多数人也就看看,发现这是一碗好鸡汤之后,就便匆匆离去。
这可能是时代的悲哀吧,因为网络上有些营销号不断地重复许多鸡汤,用廖廖几字去警醒你。但是没有人去告诉你,为什么要这样?它又是从哪里来地?所以,人看得多了,便厌烦了。
鲁迅先生说过,人走的多了,它便形成了一条路,但寥寥几人走的,它便不是路。一旦,鸡汤每天重复地发,人便会去厌烦它。
真正的心灵鸡汤,并不是别人强加就能喝得到的,而是自己去经历痛苦之后,大悟过后,才明白,自己才是自己的灌溉者。
所以,我很不提倡鸡汤的做法,本书是告诉你学会思考,去改变自己。而不是你什么都没做,依然那样。
过了第一个阶段,接下来大概便是立志气。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我发现了,大部分人们很喜欢去嘲笑那些有志气的人;因为自己的志气被生活和现实打败了,便告诫后人,老老实实赚钱,不要痴心妄想,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说实话,我内心是非常抗拒的,但是我也不排斥。
或许以他们的经历来说,这并没有错,这就是对的。
但是以我自己来说,我若没志气,我会写作吗?我会写一些干货去分享给同龄人,对自己没有产生任何的利益吗?会耗着很多时间去创作每一章该如何写吗?
答案很明确,不是吗?
就算实现不了自己的志气,我想也总比没有,这样好吧。
难道就应该浑浑噩噩,像浮萍一样随处飘荡吗?这样是否真的有趣?真的就活了一生,就不知道自己干什么吗?
哪怕不赚钱也好,最起码对着自己有兴趣的事默默努力,不是吗?
生活也确实很残酷,往往就是用鲜血淋漓的惨痛,去换取一些教训。
我自己还不是吃着泡面,躲在城中村,每个月要为房租发愁;花钱还大手大脚,不知道节省。这就是年轻人的通病吧。
但我依然觉得生活的每一天都很享受,尽管对我无情的痛击,我还是要开心,乐观。
所以,立志,以我个人认知的话,确实是第二阶段;不然既没有远方的美好,还要感受当下的荆棘与痛苦,这样活得生不如死。
当然,你也可以把我理解成鲁迅中的孔乙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