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离开了三个月,夜晚却依旧很长。
张达早早地起了床,辛勤劳动了大半辈子,到老也不知道什么叫“享清福”,虽然这两年没有再下地耕作劳动,但大半辈子的习惯还是改不掉,于是又在自家院子后面的鼓捣了一片菜地。
站在院中,寒风从有些破旧的木门间吹进小院,带着刺骨的寒冷,张达叹了口气。
前一段时间又下了场雪,不过是稀稀拉拉的一点,他只希望自家那三亩地今年能有个好收成。
身后的木门发出“吱呀”声,张达没有回头去看。
“爹,你今天怎么起这么早。”是大儿子张健的声音,他常年在地里干活也练就了一口好嗓门,声音洪亮。
小儿子张康或许是前世修来的福,竟能在卫山上跟着李老神仙学武功。这些年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大儿子在做,其实他的筋骨也是不错,做农活是个好手,但却可惜不是习武的料。不过托李老神仙的福,三年前他娶了村东头的白家姑娘,如今也有了孩子,日子虽然辛苦些,但也没有值得抱怨的,平平淡淡过日子也还不错。
“健儿,今天爹陪你去地里看看吧。”张达说。
张达手上的老茧这几年慢慢薄了,吃饭时端着碗居然感到烫。他对此有一种莫名的负罪感,农家人手上没有茧子,就跟大闺女出门不穿衣服一样羞耻。前两年孙子刚出生时他一颗心都在孙子身上,现在孩子会走了,不那么容易哭闹,他也少操了心,闲了下来。
人闲下来就喜欢怀念过去,他最近越来越想念墙角那把钉耙,想念地里的麦苗。只是张健不愿意他再下地忙碌,让他在家里继续照顾孙子。孙子含糊不清喊着的“爷爷”二字也让他只好答应不再下地干活,但他想要去那一亩三分地里瞧瞧的念头却愈加强烈,今日终于没有憋住,说出口了。
“今天天气不错,爹你活动活动,松松筋骨也不错,那今天咱爷俩一起下地吧。”张健走到他身边,过了好一会儿才说道。说完,他摇摇晃晃着进了茅厕,看样子还是没完全醒。冬日里起床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
张达看着他进去,轻轻笑了两声,然后转身进了西边的厨房。儿媳妇白小艳没进门以前都是他做饭照顾张健张康兄弟俩,妻子过世的早,家里本就穷,又带着两个孩子,也没有女人愿意跟他,一个大男人也只能学着照顾人了。
不一会儿张健也来到了厨房,从锅里舀了勺刚烧的热水,再掺一点凉水,随便往脸上抹了两把就算洗了脸,然后就坐在了灶前的小板凳上,往灶里塞了把柴火,然后问道:“爹,家里的鸭蛋还有吗?小艳她娘身体不舒服,今天晚上我想去探望探望,带些鸭蛋去吧。”
张达放下手里的大勺子,在一旁的小柜子里翻了翻。好东西啊,往年可吃不上,过年有两个鸡蛋给健儿和康儿吃就算过了个好年了。多亏了李老神仙,家里日子好过了,邻里也时不时送点菜和米啥的,不过这些人送了东西来,他是一定要还的。他们送东西安得什么心思,他自然清楚,还礼是不想落了人情。
把前面的面粉袋子往外翻翻,他看见了里面用小瓷碗装着的两个鸭蛋,摇摇头说:“只剩俩了,过年腌的咸鸭蛋叫康儿拿去了,要不你今天去城里买些糕点之类的送去,小艳她娘这些年也没少帮咱家。这次大概是冬天里冻着了,受了风寒,你顺便抓两副药一起送去吧。”
“还没找大夫看过,哪能直接去抓药,没有药方,人家也不给你抓药的。”张健回着话,又添了把柴,“不过……”
屋里传来的小孩子的哭声打断了张建的话,他站起来将双手在裤子上拍了拍,连忙进里屋去了。
早饭很简单,一锅粥,热几个馒头,吃点咸菜对付一下就行了。但是小孙子不行,家里剩的两个鸭蛋都是给他留的。年前小艳腌了两坛子,张康带走一坛,剩下一坛子张达也只吃了一个。这些好东西,就应该给自己的宝贝乖孙子吃,好长身体,日后也能上卫山跟李老神仙学武。
张健吃的很多,也很快,吃完就将碗往桌上一放,又闭上眼休息一下。张达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不过他也不在乎,他现在正喂他的宝贝孙子喝粥。
“小艳你收拾一下,看看家里有没有什么缺的,上午咱进趟城。”张健闭着眼说道。
白小艳的惊喜写在脸上,忙不迭问道:“真的?”说着又连忙喝了口粥,看样子是真的很开心。早饭吃完她就匆匆将碗筷都收拾干净了,抱着孩子回里屋收拾自己了。
张达坐在桌边,直到她进屋才站起身从床头拿出三两银子,交给了张健,吩咐道:“这是康儿过年时给我的,他怕你不要,这才偷偷给了我。”
张健睁开眼睛看着他,叹了口气,说道:“康儿这几年没少给我拿钱,我都没要。他上了卫山,就算是江湖人了,行走江湖少不了花钱的地方,咱们几个也花不了多少钱,能不要就不要了吧。”
张达很欣慰,大儿子是个老实的好孩子,他心疼弟弟,从小就处处让着弟弟,只可惜筋骨不适合练武,这辈子也是扛锄头的命了。
他把银子硬塞给了张健,说道:“康儿跟我说了,他是李老神仙的弟子,行走江湖,银子肯定是不缺的。况且他现在还在山上学武,也没处花钱,这些钱咱就先收着,毕竟他是你弟弟,这也是应该的。”
“这些年也多亏了康儿上了卫山,咱家原来那间小土房现在也盖成平房了,我也能娶了小艳,他已经帮了我太多了。”张健苦笑道。
张达点点头,神情庄重,发自真心地感谢道:“都是托李老神仙的福,有他老人家在,咱家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的,真应该好好谢谢李老神仙。”
张达又想起来两年前去村东头白家求亲的场景。白山知道是他大儿子要娶他家闺女还有些不情愿,好在亲家母从中说话,这才答应下来了。这两年白山找他喝酒时还时不时旁敲侧击地想把小闺女嫁给张康。白小艳长得并不算太漂亮,但却很贤惠,嫁给张健时村里不知有多少人家羡慕,这一切都是因为张康成了李老神仙的徒弟。
“银子拿去吧,你不花,也总该给小艳和安儿添件衣服。前两天你王婶儿还说呢,说咱们家三个大男人,都是眼睛瞎了的货。这话说的不错,你看看村头那几家的大闺女天天往脸上抹粉,又是簪子又是裙子的。你再看看你媳妇儿小艳,嫁到咱家这么些年,连件像样的首饰也没有。小艳是个好孩子,她不要,是因为她贤惠懂事。可咱也不能不给,妇人家哪有不爱这个的。咱叫人戳脊梁骨不怕,万不能叫小艳跟着遭罪。还有亲家母那病,你晚上去,看着实在不行就请郎中来,药钱咱出,不能老占人家老白的情。”张达碎碎念叨着。
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更何况是父兄。张达一家虽然依旧贫穷,但没人敢看不起,以前还能听到有人骂他爷俩会仗势欺人,这两年再也听不到了。
老天爷从不会亏待老实人。
临出门,张达又当着张健的面塞给白小艳一两银子,这不是张康留的,是他省下来的私房钱。白小艳不要,张达可不管她要不要,塞到她手里就直接把三口子赶出院门去了。目送三口子出门,过了半刻钟见时间不早了,他也扛起锄头挎个篮子准备下地了。
太阳完全升起来了,天气真的开始回暖了。
“达叔早啊,您这是要下地?健哥呢?他不跟你一起?”张秀坐在自家门前编筐,手艺好,张达就从她家买了两个,又好看又结实。
张秀是个不错的孩子,张达心想,能吃苦,就是年纪还小,过两年估计家里门槛要被人踩烂。“你健哥带着小艳和安儿进城去了,我这不就一个人出来看看。小秀,你爹娘呢?”张达问道,他家和张秀家的房子挨着,地也挨着,若是她爹没走,就顺路一起搭个伴了。
“爹,达叔要下地了,你不一起跟着去吗?”张秀闻言便停下了手里的活,站起来冲院子里喊了一嗓子。
“谁?张达?”张远的声音中气十足。他比张达还要大两岁,但是精神更好,家里一个闺女,算是老来得女,以前还愁着没儿子,现在不愁了,儿子哪有闺女好。
“远哥早,吃了吗?”张达客套一句。
张远抬了抬手,给他看了眼手里的碗,也客套道:“面条,来一碗,你嫂子一大早起来擀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