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的沙特真是一穷二白,除了沙子没有别的资源,1988年才有了今日阿美公司的基本盘。
沙特虽然披金戴银,骨子里还是部落制的思维——有钱一起花。
IMF早有预计,沙特政府的收支平衡需要油价维持在88美元一桶,而现在还不到57美元。
全球最大石油公司沙特阿美要IPO了,这个历时三年的财经“大瓜”将在12月5日瓜熟蒂落。一时间,这家富得流油的公司以及它背后的国家——沙特备受瞩目。
一直以来,沙特给人的印象就是“豪”,多年来该国的一众王子在全球不遗余力地挥金如土,世人对沙特不差钱的印象深入了骨髓。
?
而沙特阿美就是这个神奇国家的“石油印钞机”,其原油日产量常年保持在全球产量的10%左右,仅此一项就足矣说明阿美举足轻重的地位了。
从政治上讲,沙特王国的历史几乎与阿美同调,可以说没有阿美石油,也就没有沙特王国,这种紧密的共生关系在世界历史上也属于罕见。
01、土豪养成记
1932年,一代枭雄阿卜杜勒·阿齐兹·伊本·沙特征战三十多年后,终于建立了以他的家族名称命名的王国——沙特阿拉伯。那时的沙特一穷二白,除了沙子没有别的资源。
虽然很早就有人认为沙特的大沙漠底下埋着石油,但是英国人的早期勘探都失败了,阿齐兹国王对找到石油也不抱希望。
1933年,美国加州石油公司(雪佛龙公司的前身)进入沙特找油,国王虽然不指望“家里有矿”,但是美国牛仔愿意自带干粮还给“导游费”,那也不妨让人家试试看。双方签署了协议后,加州人获得了沙特东部石油开采的特许权,很快,他们便在当地成了加利福尼亚阿拉伯标准石油公司(C),这就是今日沙特阿美的源起。
一开始还蛮顺利的,C很快找到了第一号和第二号油井,只是没多久就成了“车祸现场”,一号井日产量只有差强人意的一百桶,二号更惨,出了3000桶油以后就没了。
加州人不服输,在接下来几年又砸了大把的美元,愣是挖到了七号井。
花的钱严重超出预算,他们只好请来更敢拼命的邻居德州老乡“共襄盛举”。别看现在加州、德州分属红蓝阵营,动辄互相甩白眼,当年人家可是“西部牛仔帮”的好哥们。
回过头来看,当年这种沙里淘油的沙雕事儿,恐怕也只有德州兄弟肯拉C一把。1936年,德克萨斯石油公司(即后来的“德士古石油”)加入C,获得了50%的股权。“俩傻牛仔挖沙子”,成为欧洲老牌石油大佬们口口相传的笑料。但是,两年后,他们就笑不出来了。
1938年3月,两个“铁憨憨”把7号油井挖到了不可思议的1430米,“黑金”喷涌而出,产油速度迅速提升到每天将近4000桶。这波骚操作一举改变了世界石油市场的格局,也改变了沙特的国运。C也不再是“皮包公司”,而是把总部设在了沙特小城达兰,即如今沙特阿美的总部所在地。
?
在黑金爆发的支持下,公司发展得很快,到1940年,其石油日产量达到2万桶。1944年,C正式更名为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阿美石油公司”正式登场。
按照1933年的协议,沙特王室每年从阿美获得1500万美元的石油收益,正式踏上“土豪”大道。阿美公司也引入了新的美国小伙伴——即后来的美孚和埃克森成为阿美股东,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石油产量当然也跟着飙涨。
一时间,美国人和沙特人各取所需,进入了“蜜月期”。
但是,蜜月归蜜月,巨大的石油财产分配总是会引起摩擦。沙特王室总觉得自己分得少了,美国人则嫌沙特王室只顾自己“买买买”,把办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都甩给了公司。
好在双方都还算理智,老美以“开明的利己主义”承担了很多政府义务,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很多本地人成为石油产业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而沙特王室的精明与耐心值得称赞,没有贸然搞什么国有化,而是软磨硬泡地夺取公司领导权。从1950年修改协议增加沙特政府获利开始,1980年沙特获得公司全部股份,通过长达三十年时间的“沙进美退”,完成了公司的沙特化。
1988年,阿美公司成为沙特100%的国有公司,并更名为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Sdi),原来的四大股东成为了沙特政府领导下的主要承包商,这就是今日阿美公司的基本盘。
02、土豪败家记
获得阿美控制权后,沙特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也大为提高。有钱就有了折腾的资本,经济上成了“人生赢家”的沙特,在政治上的野心也高度膨胀。
作为支柱产业的石油工业,同美国关系那么密切,沙特在政治上和美国结盟也算顺理成章。其中,动辄千亿美元的军购大单,就是盟友关系的最直接表现,这是沙特政府支出的大头——这份支出,让沙特常年在世界军费排行榜上占据高位。
但是在中东地区,美国还有以色列这样的“小伙伴”,这样一来,沙特的角色就比较尴尬了。几次中东战争,沙特不能站到前台,可是幕后给阿拉伯盟友资金支持不少。
到两伊战争时,沙特就不再掩饰自己“有钱任性”的土豪本色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