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石郎中答应了,在圆凳卜坐下,诊脉望舌,发现舌质微
红,苔白滑腻,脉浮虚,不禁愕然道:“这老人家似乎是太阳风湿相搏
症啊。”
“没错!”薛郎中捋着胡须道,“《伤寒论》云:‘伤寒日,
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桂枝附子
汤主之’。病患这证,不就是这种情况吗?本有风寒湿痹,关节痛楚,
加上腰扭伤,你先前只治了她腰扭伤,没有治太阳风湿,自然不能止
痛。这证并不难治,你为何治不好,累得人家深更半夜背着老母来求
医,原因何在?”
石郎中一脸愧色:“徒儿没能仔细诊断,仅凭主观臆断,就妄作结
论。”
“不仅如此!”薛郎中猛然提高了声音,厉声道:“你缺的,是
一颗把病人当亲人的仁爱之心!没有这种仁爱,你就不会用心去诊病,
就会误诊!耽误你声誉事小,耽误病情害人性命,那才事大!”
石郎中额头冷汗淋漓,垂首低头,诺诺连声。
“行了,你按桂枝附子汤开方抓药,亲自给老人家用上!”
“是!”
石郎中转身要走。又被薛郎中叫住了:“等等!桂枝的量加大一
点,在原方上再加一两,发散风寒,通阳化气。”
“明白了。”
“嗯,附子也增加用量,嗯……”,薛郎中转了两个圈,一咬牙,
道:”就用原方的三枚好了!”
“三枚?”石郎中有些吃惊,犹豫片刻,道:”师父,原方是三
枚,可一般人都用两枚的,这三枚,会不会量太大?”
薛郎中捋着胡须沉吟道:“本证风寒湿邪,痹阻于肌表,必须重用
附子和桂枝!附子温经逐寒止痛,助肾阳,立卫阳之基,若不是担心
炮制不得力,为师还打算用四枚呢!病患这病,三枚我都担心难以克
敌制胜啊。”
“可是……”
薛郎中摆摆手:”不要可是了,病人痛得厉害,赶紧用药才行。
你等一会拿药的时候,注意拣那些炮制略过的附子用,同时,要注意观
察是否有中毒征象“
附子有大毒,必须经过炮制去毒才能使用,而能否去毒的同时保证
药效,炮制方是关键。在现代科研技术支持下,对附子的炮制方
已经十分科学,所以附子的用量也远远大于古代,比如中医火神派医
者,一般用炮附子都是在百克左右,也就是六枚左右。像吴佩衡这样
的大家,用方附子经常用到二三百克的,也就是十多枚。
而在古代,用量就比这小得多。张仲景《伤寒论》中用炮附子,
以枚为单位时最大量是三枚(生用则只是大附子一枚),根据专门研究
《伤寒论》的著名教授郝万山的研究结果,一般的附子每枚重约十五
克(大附子重二十至三十克),三枚普通的附子大约重四十五克。
但是,纵观整个《伤寒论》可知,里面的剂量都比现代使用的剂量
大的多,因为汉代方剂写、服药方都与现代不同。如果照搬这个
剂量使用,绝对会出医疗事故。所以看古方不能看他的绝对用量,而应
该看它在方剂配伍中的比例,这才是有实践指导意义的。
根据《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的配伍比例可知,桂枝用量在
《伤寒论》里是三两,根据郝万山教授的研究结果,东汉一两约等于现
代的十五克,三两就是四十五嘉,而现代方剂书”桂枝汤”中桂枝的用
量只有九克,是《伤寒论》的五分之一,按照这个比例折算,张仲景使
用附子最大剂量四十五克,应该折算为九克。这才是一个正常剂量。
这是以附子一般个头重量估算的,具体用量张仲景《伤寒论》中以
两为单位,使用附子以”乌梅丸”用量最重,用炮附子六两,约为现代
的九十克,但按照以上所述的原因,应当进行五分之一缩小折算,也就
是十八克。也算正常用量了。
这是从方剂学角度对张仲景用附子量与现代习惯的折算理解,说明
张仲景用附子量是正常的,并不大。但实际上,在古代用量中,附子
的绝对用量还是很大的,但是,纵观古代医案用方便知,这种用量古代
医者很少能达到的,实际用量远小于这个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有两
个,一个是不掌握煎药的时间,不知道附子必须先煎一个半小时左右,
以达到去毒的目的,另一个,是因为炮制方比较落后。
唐初之前使用的是火炮,也就是在火边爆或者在火上肆。这种
方不好把握炮制的度,很容易把药材炮制烘烤不足或者过度,炮制
过度,会损害药物的药性,损害药用价值。如炮制不足,又容易因不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