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老太太拍板,定下了尚家这门亲事,媒婆顿时眉开眼笑。
“老太太要是这样说,这门亲事算是成哩!”
这样说着的时候,心里已是在暗自盘算着,自己能得到的好处。
董老太太瞟了眼媳妇赵香,话里有话着,给那媒婆絮叨起来;
“这门算是成了,他婶子你也还得继续寻访,俺要给老七多定几门亲,到时候一起娶进门,省得以后麻烦,男人纳个妾,大的小的唧唧歪歪,吵得人心烦。”
赵香听出婆婆是在数落她呢,低垂下头,没有吱声。
媒婆听了董老太太的话,拍着胸脯许下承诺;
“老太太尽管放心,包在俺身上。”
在媒婆看来,董家就算要定十门亲,凭她这三寸不烂之舌,也有法子给撮合成,至于到时候娶不娶得进门,可就另当别论。
谁又能晓得,十几年后是个啥情形,眼下先得了赏钱才是正事儿,自是满口应承下来。
吃过晌午饭,媒婆告辞,出了贵和堂,便直奔尚庄秀才家。
找到秀才夫人,言明,董家答应给赎当,还要准备份厚礼送过来。
秀才夫人听了,那颗悬着的心,总算是落了地。
这次算是熬过了这一劫,保住田地有了进项,一家人至少不会饿死。
于是,忙去找秀才要当票,谎称是有门远房亲戚,答应帮咱先赎当。
秀才却是皱起了眉头,怎么就不记得,还有这样一门有钱的亲戚。
秀才夫人说:“以后你就知道了,先解了这燃眉之急再说。”
秀才也就没再多问,不管咋说,能把田地先赎回来,总不是坏事。
直到两天以后,媒婆领人抬着聘礼登门,秀才这才晓得是咋回事儿,就跟老婆吵了起来;
“你这不是把咱闺女给卖了!”
秀才夫人顿觉委屈,辩解着;
“女儿家总是要出嫁的,提早定个娃娃亲,又不是啥丢人的事儿。”
秀才依然不依不饶,秀才夫人就生气了;
“那就将聘礼退还回去,田地是人家出钱赎的当,现在姓董了,以后俺娘们儿,跟你喝西北风过日子好了。”
说到残酷的现实状况,秀才顿时没了脾气,感叹起世态炎凉。
秀才夫人觉得话说重了,有些于心不忍,便劝慰起了秀才;
“人家也是冲着,你这秀才的名头才来提亲,再者说了,女儿迟早是要嫁人的,董家那样的大户人家,不会亏待咱娃儿。”
事已至此,秀才无奈的摇头叹息,道了一句;
“等女儿长大,若是要埋怨,你自己个兜着。”
这样说,也算是默许了这门亲事。
秀才夫人见丈夫答应订亲之事,深感欣慰。
连忙回到前厅,与还在焦急等待着的媒婆,写下婚约,签字画押,算是将这门亲事定了下来。
拿到婚约的媒婆,马不停蹄地赶回贵和堂。
见到董老太太,少不得添油加醋的描述,一番表功自夸。
拿到尚家的婚约,意味着这门亲事,算是定了下来,董老太太很是高兴,大大方方的打赏媒婆。
满心欢喜的媒婆,喜滋滋地领了赏钱,乐呵呵的告辞离开,忙下一家的媒去了。
这是董老太太给孙子七女,订下的第一门亲事。
打发走了媒婆,董老太太喊来儿子董善政,吩咐他送香椿去山里,先住在赵大郎家待娶。
而她随后会安排人,聘礼嫁妆也都送过去。
“这事儿耽搁不得,拖得久了,香椿显怀就不好了。”
董老太太叮嘱着儿子董善政;
“你也别来回折腾了,就在赵大那里候着,啥时候这边打发花娇过去,再和香椿一路回来,赶在正日子到家,举行过嫁娶仪式,也就万事大吉了。”
董善政也想早点把事办了,免得一家人吃饭都别扭。
第二天一大清早。
董善政和香椿一起,俩人坐上骡车进山去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