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戒三天过后,新任知县组织民众祈雨。
董善政随庄里各家的主事儿男人,早早就聚集到县城。
新任知县金犹大,身穿素衣,款步来到县衙辕门,吉时一到,率领祈雨队伍正式出发。
前面鸣锣开道,黄旗掩映,居中,四名童子抬着的‘彩子’,缓步而行,其后,是请来的诵经和尚。
后面跟着的是,知县率领的乡绅耆老,以及数以千计的民众,人们手持明香,身穿素衣长衫,赤足光头、无遮无掩,随行于烈日之下,以示自责与虔诚。
祈雨队伍所行之处,站立街巷两侧的民众,不得打阳伞或戴席帽,否则便会惹起公愤,有人会把伞、帽夺去毁掉。
祈雨的队伍,浩浩荡荡走出县城,来到通往关帝庙的大路。
至此,所有人员停止脚步,改为三步一跪,叩首前行,以示虔诚。
祈雨队伍所经过的大小村庄,须得燃放鞭炮迎送。
旱情以来,董善政已是多次参与,这样的祈雨仪式,
只是都没有这次的规模宏大,参加民众如此众多罢了,他跟随着祈雨的队伍,虔诚地顶礼膜拜。
直至跪行到关帝庙前,焚香致祭,众人跪拜祈祷过后,新任知县金犹大,高声朗诵起了祈雨祭文:
“大清国山东泰安府肥城县,金犹大率领乡民百姓,谨以明香、酒醴庶饈之仪,上叩于关圣帝君之神前,曰:苗得雨露方见长,人食五谷乃得生活……
“今岁时界季夏,数月未雨,田苗尽枯槁,人民立见散亡。伏恳上帝早降甘霖,以解倒悬之苦;广施雨露恩泽,以救涂炭之灾。均感圣德仁慈,实乃万民之瞻望也……”
金知县念完祈雨祭文,几个和尚高声咏经,率众进到庙里。
片刻之后,请出一尊小型关公像,放进八仙桌为座、柳枝为棚的轿形‘彩子’中,由鼓乐、仪威前导,抬至庙前空地。
早有画工为关圣人再施丹青,彩绘一新。
然后是要放在烈日下,曝晒三日三夜,期间香火不歇……
据说,晒得关圣人大汗淋漓,受不了时,便会行云布雨。
这便是乡间所谓的‘晒关公’了,虽然有些大不敬,但还是奉行了先礼后兵之道。
这场持续的旱情,波及大清国半壁江山。
旱情发生于山西、河南、陕西、直隶、山东,并连及甘肃东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四川北部的大面积干旱,尤为严重。
山西等几个省份,庄稼绝产赤地千里。
这一年是光绪丁戊年,后人称之为‘丁戊奇荒’。
遇到这样大的灾荒年景,难怪新任知县,要如此兴师动众,亲临祈雨现场。
繁琐的祈雨仪式,进行一个多时辰,这才宣告结束。
董善政随众人一起离开,回到贵和堂,来到董老太太住着的,堂屋暗间。
屋里有个妇人在和老太太说话,他只好又退了出来,坐在堂屋里喝茶等候。
董老太太接待的是个媒婆子,又在张罗着,给孙子七女订了门亲。
媒婆正在夸夸其谈,讲着女方家的好处;
“人家是蒙古贵族,早年在京城做官的,要给闺女说个门当户对的婆家。”
“还是贵族呢!聘礼怎么说的?”
董老太太随口问了一句。
“没说要聘礼的事儿,只说先送八字过去,俩人的八字要是和,这事儿就先定下来,以后女方家,还要看看小少爷本人,如若是中意,这门亲才算成了呢。”
听了这话,董老太太便有些不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