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大型文学双月刊是在1977年这个重要的节点办起来的,依托背后的大时代文学出版社,很快成了国内最权威最有影响力的大型文学刊物之一。
何晓宸的处女作短篇小说《田埂上看晚霞》就是在这里刊发的,当时的责任编辑是曹霞,一个国文系的硕士研究生。
以后何晓宸的几篇小说,基本上都是由她做责任编辑,去年在老家的时候,他写了一部中篇《星星点灯》也是由她做责任编辑刊发于《大时代》第4期。
《大时代》在77年办刊的时候就一直在巧儿路,当初就是一个典型的京城四合院,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大时代》文学刊物依靠着燕山文学出版社的巨大优势,也发展起来了,尽管如今文学市场不太景气,但《大时代》也住进了高楼大厦。
何晓宸在这里发表过很多的东西,也向往着到这里来看一看,稿子已经在这里进来过好几次,但一直没有来过这个地方,也没有来见过曹霞编辑一次,不知道她是何许人也,长得怎么样。
“这位帅哥,您找谁呀?”一位穿着工作服的女清洁工,问四处张望的何晓晟。
何晓宸微微一笑,稍微躬了一下腰,很恭敬地回答:“哦,您好!是这样的,我找曹霞编辑。”
这位阿姨操作京城的方言喊道:“曹老师,有人找一一”
“谁呀?”一个惊诧的声音从某个房间里传出,一个圆圆的脸从房门口探出来,狐疑地四处望了一下,她在找这个人。
如果判断不错的话,这个女生就是曹霞了,何晓宸背着一个包,快步走过去,还隔着一点路,就亲切地叫道:“你就是曹老师吧?”
曹霞这才把脸转过来,看见眼前站着一个身穿灰色风衣高大帅气的美男子,就犯起嘀咕:“请问您找我?您是一一”
何晓宸自报家门:“我就是何晓宸,曹老师!”
曹霞把他上下一打量,何晓宸?想起来了:“你就是何晓晟?这么年轻!哎呀,真是幸会,幸会!屋里请吧。”
作为一个25岁的年轻的作者。到京城来,尤其是走进这个赫赫有名的《大时代》文学双月刊的编辑部,何晓宸还是第一次。
此次到京城来很仓促,没有带多少东西,又一罐青坳山上的茶叶已经压到现在,但是保鲜的很好,何晓宸把它放在随身携带的包里,一个不大的很精致的瓷坛,放在这间房屋的一角。
曹霞的目光飘过去,问:“什么,青坳山茶叶?”
何晓宸答:“是的,茶叶,青坳山的。”
曹霞笑道:“去年你寄的茶叶我们还没喝完呢!”
何晓晟随意的问:“是不好喝吧?”
“啊,不不不不,好喝好喝,我是舍也不得喝,真的。”
何晓晟把一本厚厚的书稿拿出来放在桌子上,这时曹霞也已经泡好了一杯茶,放在他的面前。
何晓晨简要的阐述了这部小说的写作背景,和本书的及主要内容,写作方法,写作手段以及当时的内心感受。
曹霞翻开书稿,趁这个时间何晓宸在走廊里抽烟,少顷又回到那里重新坐下,再看曹霞很专注地阅读他写的书稿,并不时地一页一页翻过,而不是那种走马观花地浏览。
大约她看了有半个小时就坐在那里一声不吭,何晓宸觉得这段时间挺尴尬的。
无疑何晓宸等待着曹霞开口表态,那是一个最后的“判决”。
曹霞抬起头,和颜悦色地说:“我看了三个章节,整体的感觉不错,这应该是一部佳作,但不知道中间和后面怎么样,今天晚上我准备带回去连夜看,看完以后和其他的编辑同志直接交流一下,如果大家没有意见,就交给主编看,过一段时间给再你回复怎么样?”
这么大的长篇,当然不可能一时看完,并马上就给他拿出意见,都有一个过程,好事多磨,当然也许会像前几次一样,看着看着最后就说稿子不能用,来之前何晓宸就有这个思想准备。好就好在他不是靠写作来吃饭写作,这是他副带的一个产品。
“你这次是编程到京城来送稿子呢?还是另有其他的事,顺便捎带?”曹霞问。
“你说的对,确实我还有其他的事,如果不是这件事,我也不会在这么大冷的天跑到京城,我在宁海还有很多的工地,我未婚妻一个人在打理,我人在京城,心在宁海,没办法,这是很重要,我不得不来!”
“什么事,能说吗?”曹霞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以为自己听错了。
何晓宸似笑非笑地望着她,没有开口。
“保密吗?”曹霞问。
何晓宸点点头承认。
“那你住在哪?离这里远吗?”曹霞问。
“玉溪宾馆!”何晓宸答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