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军大营中军大帐,右中郎将朱儁召集众人议事,军中各级将领将大帐填的满满当当,南阳太守秦颉和荆州刺史徐璆位于两侧。
“吾军大胜过后,黄巾贼首韩忠遣人来报,愿率其军投降于朝廷,献上宛城。望朝廷饶其叛乱,赦免其罪,诸位以为如何。”
“黄巾贼子龟缩内城,几万兵马于内,一时难以攻破矣。如今愿降于朝廷,自是大善,一可免宛城百姓陷于水火,征战四月有余,兵疲将乏,此番黄巾投降,大大减少兵士伤亡。二可节省人力财力,腾出手平定其他各地乱军。三纳降黄巾,可表率于天下,引其余叛军来降,劝降黄巾,早日安定天下。”荆州刺史徐璆抚须道。
徐璆一开口,在座将领秦颉,张超等人纷纷开口赞同。
似乎就要定夺此事,皆大欢喜之际,这时上首朱儁开口了,
“宛城黄巾作乱四月有余,百姓流离失所,朝廷损兵折将。若此番纳降黄巾,韩忠等人赦为无罪,必助长乱民反叛。到时朝廷脸面何存,朝廷威严何在。贼军有利便攻城伐地,无利便乞降。秦、项之时纳降叛军,可引四方来投,而今海内一统,纳降无以劝善,讨之足以惩罚恶。剿灭黄巾,势在必行,震慑天下。”
“卑职斗胆谏言,今虽天下一统,然百万黄巾贼,乱及八州,祸乱天下,致宇内动荡,四方不安,若不纳降黄巾,其必定拼死抵抗,有损朝廷力量。国家不稳,异族在旁虎视眈眈,闻凉地羌族蠢蠢欲动,早有叛乱之心。纳降之根本,非在天下一统,而在国家局势,民生疲敝,百姓思安,为国家计,为百姓计,请将军准许韩忠请求,纳降黄巾,以安天下,不为异族所趁。”叶平在朱儁开口后不久变出言道。
朱儁闻言后没有回答,沉思片刻后没有回答,却是挥手散了会议。
思索一晚上的朱儁,想到了朝堂宦官掌权,帝王昏庸,而今天下乱象已显。出身寒门的朱儁,久经沙场,可为将为帅。然缺乏长远政治眼光,听闻叶平之言的他,一夜未眠。
次日,右中郎将朱儁同意黄巾军投降请求,几万黄巾军放下兵器走出内城,宛城重新落入朝廷掌控之中。
四个月之久的宛城之战,几经大战,如今落下帷幕。终究是得到和平解决,保全十几万百姓,阻止宛城继续遭受战火,地方动荡。防止朝廷继续损失钱粮,损失人口,损失国力。
战事结束,叶平这支义军得离开荆州,返回汉中房陵。此番功劳,还需细细谋划一番,谋求汉中郡一地县令之位。
辞过朱儁等人,领着六百余人往房陵县而回,不过队伍中却多了几人,文聘一家,此时他还不过十六岁,却是叶平在宛城中特地找到的,正直少年的他颇有,欲求功名,而宛城动乱,今得叶平看重,一番交谈,相谈甚欢,欣然相随,便举家迁走。
其中有一百多伤兵,虽拖慢行程,然出门良久,个个回家心切,速度也是不慢。
叶平望着减员近半的队伍,也不知如何向其死者家人交代。沉默的他,想起来了三国百年战乱,朝代更迭,宁为太平犬,莫为乱世人。来此一遭,总该做点什么。
湛蓝的天空,一望无际。浮云可知游子意,脚下尽含长相思。秋天的红枫格外迷人,如恋人的手掌,柔软纤细,在风中遥遥挥手,上空的大雁,成群结队,开心烂漫,像一个个欢快的家庭。
叶平又想起几百里外的妻儿,父母,经过一年多相处,得其亲爱。却是早已视其为家人,成为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是这个世界最亲近的人,是最坚强的后盾,是最温暖的港湾。
想到此,叶平一扫百日战争之疲惫,暂时抛却心中之忧虑。只想马上飞跃这崎岖的山路,站在家门口,敲响大门,只需往门内看上一眼,便能心满意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