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以北,长治以东,天下楼和新朝的乱战仍有来有回。一边想趁势清剿,想求几年安稳,固本培元。一边不愿意认输,且战且退负隅顽抗,想着谋后事,杀几个高手算几个。
上官步尘,当世大剑仙,剑名“步尘”。
西门傲仙,当世大剑仙,剑名“傲仙”。
对于剑修的寿元长短,除了剑修自己,别人没有清晰的概念。之前朝里也有剑仙,但是行踪缥缈无定。十三年前大变时,世人未见剑仙身影,更未见剑仙出剑。
慕紫川,紫霄阁阁主,曾评同代剑仙的修玄技法:“剑气固然凛冽,然偏锋之势亦起。不见器之深厚,其光耀炫华皆浮表。讲求太上忘情,然,凡人者,皆不可忘情。纵有外劲深厚内力稳固,也难防剑气侵蚀己心己身。寿元必损。”
那年慕紫川出现在了长治,可和他同代的,以忠信而闻于世的大剑仙却没有出现在长治。眼见天下楼得势,慕紫川哀叹一声,无力回天,遂率门人返回紫霞阁,与青林集贤院一同固守南方。
世人素有修剑短寿之说,未出现的大剑仙无疑让这说法更为人所信。
千年来,奔赴剑道一途的剑修甚众,可鲜有人言,自己受到了剑气侵蚀。尽管他们寿命短是不争的事实。
后来剑修分了两派,两派均赞同修“剑心”,但在如何修“剑心”上有了分歧。一派主张入世,一派主张出世;一派讲求走入人间,一派讲求遗世独立。
修道,必然要修心。心不固,道怎固。世人皆知此理,可向何处找寻修心的答案呢?古圣摸索了千年,没留下什么结果。今人再摸索千年,若仍没有结果,只能留予后贤。
大概是剑道本就刚烈,对于修心的要求也便高于其他道法。可其他道法的“仙”,几代都不一定出一个。剑仙,倒是代代都有,从未断绝。或许是所谓的“玄”和“缘”吧。
上官家,一直效忠着大夏,效忠着殷老皇上。当年殷老皇上挑翻东倭和北夷的时候,就有上官家的剑仙相随。
上官家主张入世,作为传承剑道的大家族,一直坚守着一份至理:男儿掌剑,心中需有一线,系忠孝仁义百善,系豪肠肝胆,敢为天下先,若遇事触此线,那便去问手中的剑。别的,我暂时编不出来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