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乔山这两天很闲。
刚回到家里也没什么事情可做。陈卫国还是每天去镇子上的砖厂帮工,早出晚归的,陈月每天去村里的小学上学,四妹陈婉只有周末才放假回家,平时都是住校。
白天家里就剩下陈乔山跟三妹陈夕,还有母亲陶秀英三人在家。
陈卫国很早就要去镇上干活,陈月也要起早去村里的学校,陶秀英每天天刚亮就起来生火做饭。
陈家跟普通农家一样,养猪养鸡,家里还有十几亩地,农闲时都是陶秀英一个人在照看着。每天伺候完家里人,她还要里里外外忙活家里的那些琐事,洗衣做饭,整天就没个闲下来的时候。
陈乔山看着陶秀英忙里忙外也想上去帮忙,都让她给赶开了,按陶秀英的说法,让陈乔山干活就是添乱,惹得陈夕在边上乐呵呵的看笑话。
陈乔山的记忆里,以前的他也实在没干过什么活,最多农忙的时候赶上了去地里帮着收收麦子,更多的时候被陈卫国赶回家好好学习。
陈夕在家也很忙,女孩子心细,每天三顿饭都帮着陶秀英打下手,平时也帮着陶秀英干些活,更多的时间是在自习。高中学校提前放暑假,布置了大量的作业。陈夕还在提前预习高二的课程,学霸果真不是那么好当的,陈夕有时候还拿着不懂的问题来问陈乔山,还好题目都不算太难,刚复习过的陈乔山还能轻松解答。
在家里闲的无聊,陈乔山就想出去四处走走,陶秀英便让他抽空去陈家几个伯伯家串串门。
陈乔山就溜达着在附近转转,村子里没什么人,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挣钱了,年龄大点的就近在镇子上找份活,在家的基本都是妇女跟老头老太太。
陈乔山先去了大伯家里,大伯一家都在深圳打工,爷爷奶奶现在都住在大伯家帮着看房子。七十多的陈老汉头发花白不过身子还很康健,沉默的在那吸着旱烟,烟叶是自家地里种的不用花钱。奶奶拉着陈乔山的手仔细打量了一会,埋怨他还是那么瘦,陈乔山就笑呵呵的陪着老太太聊天,偶尔陈老汉也插几句。
三伯家锁着门没人在,二伯家也只有二婶一个人在家。二婶问了问起刚结束的高考,陈乔山大概说了下,末了问起二伯家的堂姐跟堂哥的情况。堂姐也跟着大伯在深圳打工,堂哥去年去部队当兵,还有一年时间才能回来。
陈乔山在二伯家给严小沁打了个电话,这是他们早就约好了的。严小沁这会一个人在家,接到陈乔山的电话很激动,两人聊了好一会。
陈乔山本想问问她那天她妈妈见到他之后发生的事情,不过想想就放弃了,他俩的事情现在说还太早,以后再考虑也不迟。
严小沁兴奋的告诉陈乔山她已经估过分了,成绩应该能上680,陈乔山也很高兴,这都在他的预料之中,看来严小沁考上北大应该板上钉钉了。严小沁又问起他的情况,陈乔山告诉她成绩应该跟她的差不多。
陈乔山考完后没有去估分,在考前他已经计算过许多次,去掉作文的因素跟文综的时政题,他的成绩700往上一点问题都没有。
他开始的时候也想过低调些,不过最后想想放弃了。他的目的很明确,能考多少考多少尽量考高一点,他想争一争第一,不是为了状元的虚名,而是为了状元获得的回报。
在后世的新闻报道中,陈乔山见识过太多的高考状元,他们大都获得了丰厚的奖励。
陈家现在负担很重,兄妹四人都在上学,全指望着种地还有平时陈卫国去镇子里帮工,也只能这么勉强维持着。下半年陈乔山上了大学,大学学费生活费再加几个妹妹的学费,这个家庭明显已经不堪重负了。即便陈乔山自己想办法解决自己的学费生活费,陈卫国恐怕也得愁白了头。
这几天陈乔山一直在思考怎么能改变这个家庭当前的状况,可一直都没什么进展。
陈乔山上辈子的记忆里,每次路过豫省印象最深的就是黄河两岸广大的平原,不过亲身到了这里才知道,陈家这边跟平原没丁点关系。
陈家所在的前王村地处鄂豫交界,往南二十多里地就是鄂省的襄县,陶秀英的娘家就在襄县。
前王村是典型的丘陵地貌,地处偏远又交通不便,什么自然资源都没有。这里的山都不高而且连绵起伏,山上都是些碎石跟杂草,连棵大点的歪脖子树都没有。一块块小麦地就夹在东一座西一座的小山之间,完全看不到一点改变的希望。
豫省是全国排名第一的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劳动力输出也排全国第一,这是它的自然环境因素造成的。就前王村这样,靠种地很难改变当地贫困的面貌,也难怪村里人都外出打工。
陈乔山脑子里有许多挣钱的办法,但都不适合这里,也这里没有实施的可能,他现在也只能先想办法照顾好自己的家人,改善下陈家的生活状况。
周五的晚上,陈婉放假也回到了家里,这是陈乔山回来后第一次见到她。陈婉跟陈夕长的很相像,性格也相似,看到陈乔山就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