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门,许多分派的一个统称,每一代的最高领导人都称为「圣君」。
而魔门的起源要考虑到道魔同源的问题。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被儒家正统打压的诸子百家开始进行有机结合,以道家思想为主干,杂和墨、医、巫术、方术等各家之长的原始道教开始形成。
魔门的形成过程与道教类似,因而初创之时两者有许多杂汇、交叉的地方。
道分阴阳,人有生死。
道、魔两家皆本于道,只是侧重点不同。
老子就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说法,《老子》中还有许多这种冷眼看穿之语,可见道家本有仁与不仁、有情与无情之分。
道家不仁、无情的思想由魔门继承发扬。
另外,有人考证魔门的冷酷无情源于杨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的独善其身的思想。
而《庄子》、《列子》中均有杨朱求学于老子的记载,也可见魔门与道教有很深的渊源。
东汉末年有一旷世奇才「天魔」苍璩因愤世嫉俗、孤傲偏激,不容于正统,故遍搜天下典籍,将其中的奇技秘术去芜存菁,取其合于己道者,加工整理为十卷《天魔策》,是为魔门之始。
后来魔门分裂,十卷《天魔策》散落于两派六道手中。
《天魔策》中以《天魔诀》与《道心种魔大法》为压卷之作,是魔门最高心法。
魔门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存在。
这个神秘的宗派渊远流长、人才辈出,虽被人以魔呼之,但详考其行为事迹,实不外是由八个被边缘化了的古老势力之间组成的一个松散联盟。
魔门的对手本来是整个主流社会,而不应当是佛、道二门。
然而魔门领导人的觉悟在很长时间内未曾意识到解脱自身枷锁的关键在于让自身成为主流。
作为联结两派六道的一个松散联盟,能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核心价值只能是《天魔策》。《天魔策》号称古今四大奇书之一,想来包罗万象。
然而魔门各阶层从未曾真正成为主流团体的领导者,在政治上缺乏自觉。
是以他们只能从符合自身最大利益的角度出发来解读《天魔策》,也便是在斗争中保全自己的武功,以及追寻超越死亡的天道。
在佛道二门自愿跳出来充当镇压魔门的打手之后,他们的目光也便无法越过佛道二门这两个直接对手身后看出他们最大利益的所在。
于是魔门与主流社会之争渐渐也便变成了所谓的道魔之争、佛魔之争,甚且在一个名为慈航静斋的后起之秀争取到主流社会长期打手资格后,魔门的格局一降再降,斗争的目标竟然变成了慈航静斋。
但是,历史总是有许多偶然组成的必然。
在历经多次的道魔,魔佛之争的失败后,隋未唐初魔门中一个天才的个人行为,无意中开启魔门斗争的新方向。
自此之后,魔门与主流社会之间的斗争从剑锋相对的武林争斗,走向了以天地为棋盘、众生为棋子的搏奕大格局。
唐,宋两朝,几百近千年内魔门与世俗主流儒门世家以及道教,佛门两脉主导了王朝之间最高权势的更替,甚至于改朝换代。
当然,这其中魔门相对来说是输多赢少。
嗯,不对!
应该说是一直被压着打。
毕竟以一家之力面对整个世俗王朝的主流儒家已然很是吃力,更何况还有传承千年的道佛两脉。
所以即便是道教因自身理念高坐云台,看天下风云变幻没有时常下场的情况下,魔门依旧在改朝换代的斗争中失败,大宋开国后,便被驱逐逃亡至关外。
而如今,历经几百年魔门早已恢复往日的强大,甚至更上一层楼,与整个元蒙融合在一起,成为国教一般的存在。
而也正因如此,魔门开始实施复仇以及践行自身的理念,以主导大宋的覆灭之局为开端。
草原。
苍狼山,魔师宫。
一道高大伟岸的身影背负双手,站在魔师宫大殿的最高御座之前。
整个人笼罩在一片黑暗之中,即便是四周的光线在触及身影三丈范围之时,也会被扭曲吞噬,就如同御座之前的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黑洞。
一双深邃幽暗透露着暗金色莹莹光辉的眼睛,即使是黑暗也无法遮蔽其的存在,散发着一股魔性的魅力以及唯我独尊的霸道之意。
御座之下,左右各排列着四张石座。
八张石座上各坐着一道道气度不凡的身影,魅惑、无情、无为、死寂,欲望、威严、霸道、淡然八道气机弥漫在整个大殿之中,不断纠缠争锋!
倏忽!
一股弥天极地,浩瀚广博的霸道魔意如苍天覆盖而下,横扫镇压整个魔师宫。
本就因占地宽广而显得幽静的魔师宫,直接陷入一片死寂之中,好似一切都陷入了静止状态。
大殿中八道如群龙乱斗互相争锋的气机直接被死死的镇压在各自主人体内,完全无法动弹。
十息之后,四周的一切又恢复原本平静的样子,而充斥在魔师宫每一寸空间的无边魔意如潮水退却般,悄无声息的消散,如同从未出现过一般。
八道身影站起身来,对御座上的身影恭敬行礼。
“参见圣君!”
不管内心是如何想的,但此时此刻这八道身影的脸上都是恭敬臣服。
“不必多礼。”
“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