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日两国激起波澜的同时,狂风巨浪也刮到了被瓜分的朝鲜和中国两个没落的东亚封建国家。
《俄日解决悬案条约》无疑是藐视和瓜分了中国和朝鲜的主权。
其中,被藐视和瓜分最严重的不是中国,而是朝鲜。
首先,整个“大韩帝国”是“被承认”为日本的一个保护国。
其次,俄国关于取得朝鲜东北部咸镜北道领土的条款,表述是这样的——
“日本政府允将咸镜北道全部,并各该处之一切公共营造物暨财产之主权,不受补偿,且以韩国政府允许者,永远让与俄国政府。”
而俄国转让关东州给日本的条款,表述是这样的——
“俄国政府以中国政府之允许,将旅顺口、大连湾并其附近领土领水之租借权内一部份之一切权利及所让与者,转移与日本政府,俄国政府又将该租界疆域内所造有一切公共营造物及财产,均移让于日本政府。
两缔约国互约,前条所定者,须商请中国政府允诺。”
这样对比起来,藐视就很明显了。
严格来说,转让关东州条款,以及其他各项条款(铁路驻兵除外)本身,并没有让中国额外失去主权,因为俄罗斯已经租借了关东州,现在只是把侵略权益转交给日本,虽然一样是藐视中国,但是至少吃相还不那么难看,每一项条款都特别规定要商请中国政府允诺——当然,怎么“商”,如何“请”,会否“允诺”,大家都是心知肚明。
但是对朝鲜就是赤裸裸的藐视了。
如果说“被承认”其实也是既成事实,那么领土条款一对比,就显示出赤裸裸的歧视了。
日本转让本来完全属于韩国的咸镜北道,而条约中写明“不受补偿,且以韩国政府允许者”,而根本没有什么“商请韩国政府允诺”。
这个条款其实是尼古拉二世故意这么拟的,而日本人对这一条款隐含的意味非常高兴——也就是说我们连矫情都懒得矫情了,日本的态度就是韩国的态度,日本允许就是韩国允许。
这明显相当于俄国给日本的暗示和保证:你说韩国往东,我绝不认为它往西,就算韩国真的往西走,我也认为韩国是跟你往东的,你让它自杀,我就承认它自杀,哪怕它还活着,我也接受你开的死亡证明。
那么俄国给了这样的暗示和保证,日本政府也投桃报李,以极高的办事效率完成了领土交换,尤其是关于朝鲜(韩国)方面。
1903年4月9日,《俄日解决悬案条约》墨迹未干,尚未正式生效和公布,日本外务省次官林董以及日本驻“大韩帝国”公使林权助就风风火火地冲进了朝鲜王宫。
面对日本人提出的“从速割让咸镜北道予俄国,否则后果自负”的威胁,朝鲜高宗、“大韩帝国”皇帝李熙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
李熙时代的朝鲜风雨飘摇。
乙未事变和俄馆播迁事件之后,李熙一度成为被俄国人控制的傀儡君主,换了第三个主人,后来俄国迫于朝、日压力让步,李熙得以还宫。李熙没有去景福宫,而是于1897年2月20日回到了贞洞庆运宫,当时的各国使馆地带,李熙害怕再度日本再发动类似“乙未事变”的事件,遂迁到庆运宫以寻求各国保护。
李熙还宫后,亲俄派势力有所萎缩,而先前掣肘高宗的势力如兴宣大院君、闵妃、日本人亦消亡或削弱,所以此时的李熙终于摆脱了傀儡的地位,获得了实权。
高宗不满于“大君主”的称号,决定采用“皇帝”之尊号,与中日两国分庭抗礼。1897年8月16日,高宗下诏改元“光武”。1897年10月12日,高宗李熙穿上12章衮冕,在庆运宫之圜丘坛祭天,并即皇帝位,册封王后闵氏为皇后,谥号为“明成皇后”,王太子李坧为皇太子。次日颁诏书,改国号为“大韩帝国”,沿袭中国明朝的典章制度。李熙成为朝鲜半岛历史第一个正式称帝的君主——高丽初年虽然采用帝制,但并未正式加皇帝尊号。
李熙称帝以后到日俄战争爆发的数年时间,朝鲜半岛又一次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然而此时韩国社会虽然没有出现1895、96年之间的大混乱,但仍动荡不安。东学党起义的部分残余以“英学党”的名义在全罗道一代不断举行农民暴动,1898年,济州岛又爆发了“南学党”领导的房星七之乱,活跃于南部的“活贫党”也不断进行“劫富济贫”的活动,令韩国政府十分头疼。1898年9月又发生“茶毒事件”,亲俄派官员金鸿陆指使厨师孔洪植等人在李熙的咖啡中下毒,但没有成功,金鸿陆被处死;而流亡日本的朴泳孝、俞吉濬等亲日派也蠢蠢欲动,多次图谋潜回国内,发动政变废黜李熙,因此流亡日本的政治犯也是当时李熙面临的一个难题。除了韩国内部的暗潮涌动,外部日俄等国虽然暂时没有对韩国直接进行内政干涉,但却加紧了经济侵略,比如在马山浦租借权上的竞争、对韩借款竞争、铁路敷设权的竞争及俄国强占龙岩浦事件等等,在日俄角逐的情况下,高宗通过到处周旋来维持国家的勉强独立自主。
然而,这种不靠自立自强而依靠外力来维持国家独立的政策虽然短期发挥了一些作用,最终还是不能挽救朝鲜,“大韩帝国”的末日即将到来。
1903年4月5日,《俄日解决悬案条约》在外交上完全将朝鲜置于日本保护国的地位。
面对4月9日日本官员的提请,李熙采取拖延战术,请求再考虑几天。
但是日本人不准备拖下去。
伊藤博文和小村寿太郎接连发给林董的两份电报都只有四个字。
“从速解决。”
1903年4月16日,《俄日解决悬案条约》正式交换批准书生效,并昭告世界各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