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芬兰土地改革……可以看作1905年全俄土地改革的一次总演习。”
——《太祖选集》
……
“陛下,您这种措施真是一种绝妙的方法!”
赞美声背后,斯托雷平看出了尼古拉二世的另一个目的。
“这是借鉴你的想法。”尼古拉二世不是在自我谦虚,这一招,斯托雷平是鼻祖。
斯托雷平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由于短视的俄国上层集团的阻挠未能成功)是推行西部九省自治(不包括俄属波兰),这一措施如果成功推行,将会大大稳固俄国西部的统一。
自治怎么会稳固统一呢?这就要说到西部九省的社会结构,西部九省是今天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波兰第二共和国在寇松线以东的领土。上层是波兰贵族,占人口多数的中下层却是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东斯拉夫三族是一家,大家关系好,那么我让你“自治”了,那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不就翻身做主人了?那西部九省在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手里,不是比给波兰贵族掌控靠谱多了?
尼古拉二世在芬兰的措施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有一个更相似——几乎相同的例子就是我国治理高原地区。
打倒欺压百姓的高原农奴主/芬兰地主,解放备受压迫的高原农奴/芬兰佃农,在高原百姓/芬兰人民中推行民主和福利,同时高原/芬兰是地广人稀的地区——那么人都是会感恩的,高原/芬兰自然感激不尽,再也不会搞什么独立了,独立只是一小撮人的春秋大梦,社会基础已经消失殆尽了。
不过芬兰是个特例,毕竟芬兰人少,和俄罗斯帝国比太小了太弱了,就算全国造反也没什么作用,而且芬兰经济又好,北欧“梦幻国度”在近现代都是爱好和平的,所以芬兰人比较知足,很容易就搞定了,换了波兰人,那就很头疼了。
现在芬兰地区的隐患消失了,一战不用担心芬兰了,虽然整个俄国的民族矛盾还远远没有消除,但是至少稳定了一个地区吧?有进步总比没有好,也可以聊以**了。
……
扯得有些远了,尼古拉二世在1903年下半年,借着经济危机导致的工业领域和金融业的萧条,在国内“大展拳脚”,目的是调控住俄国的经济,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做经济上的准备,集中国家的经济力量,为此尼古拉推行了一些国家资本主义的措施。
同时,这些举措也是在增强沙皇政府的力量,掌控住大工业,为尼古拉挽救俄国农业和俄国社会的割地-村社大改革奠定基础。只要沙皇政府掌控住了工业和军队,联合了资产阶级,贵族地主可能的抵抗根本不能撼动沙皇政府的根基。
资产阶级在俄国缺乏政治地位,他们迫切需要俄国社会的改造,一旦尼古拉二世启动赎回割地的改革,他们肯定会看到其中蕴含增加农民购买力、扩大市场的契机。而村社土地的私有化则是真正彻底的将农村资本主义化的举措,必将取得资产阶级的坚定支持。
但是国家自身,也要掌握足以控制国民经济大局的力量,不能动辄举借外债,并导致战争时期物价飙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