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最近平静得有些过分了。
尽管清帝国和“大韩帝国”肯定不同意这种说法,不过一个被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意见显然不足以成为国际共识,国际上的意见嘛,英法德奥美一致觉得,远东的局势太平静了!
日本的保留节目呢?不是应该抗议俄罗斯帝国占领中国满洲吗?
怎么一声不吭呢?中俄外蒙古战争的时候,就算日本不军事干涉,嘴炮也该放几个吧?现在俄罗斯帝国还占领着满洲呢?甚至还在移民啊!可是日本一点意见也没有。
俄国也是过于平静了。1903年4月的时候,日本大举进攻朝鲜,彻底把朝鲜变成了日本的保护国,可是俄罗斯帝国却没有对日本的行为表达过半点抗议和谴责。而到了1904年,俄罗斯帝国依然没有对日本对朝鲜人民愈演愈烈的压迫发表过什么看法。
日俄是不是达成了妥协?
广袤的彼得大帝湾,是日本海内面积最大的海湾,广阔达6000平方公里,与西面的阿穆尔湾遥相呼应。著名的海参崴港即位于隔开彼得大帝湾和阿穆尔湾的穆拉夫维耶夫阿穆尔半岛南端,海参崴港东部出口为乌苏里湾。
1904年3月6日上午10时,是日天气晴好,西北风呼啸。虽然时值开春时节,但气温仍在-8℃以下。浮冰仍然遍布海面,港务局出动了若干破冰船,帮助开通航道,俄罗斯帝国太平洋舰队的6艘战列舰和4艘装甲巡洋舰,2艘防护巡洋舰,1艘辅助巡洋舰以及大小10艘驱逐舰与水雷艇,谨慎地开出港外,进行一次例行的军事演习。
尽管早在1903年4月,俄两国已经达成了《日俄密约》,但是密约毕竟是见不得人的,尼古拉二世对日本人的节操相当缺乏信任感,并不敢把希望都寄托在日本人信守条约这一点上,旅顺的俄罗斯帝国太平洋舰队主力在条约签订后当天就接到了命令,转移到俄罗斯帝国滨海省的港口海参崴港并且进入战备状态,在为船上装备战时标准的物资和弹药的同时,更按照战时标准重新对船体进行涂装——白色船体黄色烟囱这种绚丽的涂色虽然很适合作秀,但在打仗的时候和法国兵的红裤子可谓半斤八两,深蓝色的战时伪装色才是海军战舰所应该拥有的色彩。
与此同时,俄军在长春集结兵力,除旅顺要塞的守备兵力6万人仍然驻守原地并提高警惕,俄军9万主力部队都集中在长春。长春是一个理想的集结点,日本人的补给线在长春会被拉得太长,更不用说俄国太平洋舰队主力全跑到海参崴去了,一旦日本人不守信用,它们的补给线一定会受到极其巨大的威胁,结合历史上的情况,要是6艘战列舰加强到了海参崴,日本人的海上补给线难以为继,本土也会遭受巨大的威胁。
不过当中俄外蒙古战争爆发后,由于调兵增补俄军外贝加尔军团,导致俄国在满洲的兵力降到了一个危险的水平,总兵力只有10万人。当尼古拉二世一家在满洲过圣诞节时,满洲俄军总兵力10万人,6万人在旅顺,2万人在长春,2万人在封锁边境并遣返中国关内的“非法”移民,这个时候战争打起来,俄军肯定是一路败退。
不过即便日本在1903年12月发动战争,尼古拉二世也不怕,2万人当然守不住长春,6万人的旅顺也够悬,可是俄军完全可以弃守已经没有主力舰队的旅顺,坚守长春,集结起10万人左右的兵力。而俄国在外蒙古东部可有145100人的外贝加尔军团,只要一向西移动,满洲总兵力就可增加至24万人多人,届时全部集中在长春地区,日本怎么也啃不下来。至于海参崴的安全,从日本舰队历史上炮击海参崴的结果看,效果糟糕到家了,而如果要搞登陆战,俄国在滨海省也有10万人等着呢。
而且外蒙古西部还有66000人,鄂木斯克还有10万人,中亚还有30万人……只要俄军缩在长春暂时装孙子,日本开战就必败无疑。
尼古拉二世猜得还真没错,日本内部不是没有企图趁机开战的人。尤其是中俄外蒙古战争爆发之初,日本陆军高呼趁满洲只有10万兵力,联合中国驱逐俄人,不过日本海军却非常为难,1903年8月,海参崴当然没有封冻,这个时候打起来,至少入冬以前海上补给线所受威胁巨大,那么陆军再能打又怎么样?而且俄国在整个亚洲集结了近80万军队,外蒙古本身就有20万人,到时候不打中国拿来打日本就够呛了。
而且俄国以长春为核心的防御态势也让日本人很难办,这可不是他们想要的开战态势。
至于这个时候开战可以得到中国的协助,怎么说呢?反正到了8月底,世界各国都见识到了北洋第二镇乃至整个清军是怎样同野蛮的俄国侵略者“英勇奋战”的。
于是日本又打消了这一想法,至少是暂时压了下去。
而俄国还在加紧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只要这一铁路最终修通,就可以最终确立俄国在满洲的优势地位。
俄国人在紧张中准备和等待着,而日本人按捺着自己的野心。
……
1904年10月1日,一个爆炸性的消息传来——环贝加尔湖铁路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试运行。当首列列车驶过贝加尔南线路段时,该段主管兴奋的向首都圣彼得堡报告“西伯利亚大铁路,至此终于全线贯通!”
当然,离彻底修成还远着呢,西伯利亚大铁路阿穆尔区段还没有修通,不过接上中东路和中长路之后,就已经把欧俄本土与哈尔滨、长春、奉天、旅顺连接了起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