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怎么推荐涨不动了?
——
洪金堡说道最后叹息一声,无奈的摇摇头。“现在搞电影也赚不到钱了,好多人都退出去了。”
东方成还是好奇,他以前不懂香江电影是怎么衰败的,只是知道他是从90后,开始逐步,但是你要他说出具体原因,他还真的不知道、
“大哥,我进入这个比较晚,属于晚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今天的局面?”东方成好奇的问。
洪金堡叹口气,站起来,跟东方成散步起来。“事情很复杂的,的那是主要的还是从香江的院线说起。”
“院线?”东方成仔细的听。
“是的,院线,这个是香江电影人的命脉,谁都想抓着,可是他们争啊,夺啊,到了现在,好多人都为此付出代价了。”洪金堡摇头不已。
“您说仔细点,我也好引以为戒。”东方成摆正姿态。
“香江院线起始于50年代,当时的电影院线是四分五散的时期,50年代因为电影院线是四分五散的时期,由于制作成本较低,主角明星的片酬最多1000元,几家或1—2家影院放映一部影片就可以收回成本,在东南亚地区放映后,便可大收特收。”洪金堡说道这个年代微笑起来,他们小时候就是从这个年代走过来的。
东方成也微笑,可以想象,当时的条件,设施都不齐全,可是那必然是一个美好的时代,或许是黑暗的时代。
洪金堡继续说。“50年代过后,就到了60年代,港产片院线制的特点是大工厂制,在60年代那是邵氏公司的天下,其次是长城、凤凰、新联。邵氏和长、凤、新都有自己的片厂和院线。”
“这也是时代的变化,必然结果。”东方成点点头,这一点他还是明白的,时代的洪流谁也挡不住。
“是啊,电影经营方式:制、发、放一条龙。香江人把他它叫做大工厂制度。”洪金堡也感叹不已,他在那个时候也开始闯荡了。
“后面了?”东方成追问,这个在前世,他根本没有注意,毕竟在内地,哪有时间关注香江院线发展。
“电影进入大工厂制度,但是在60年代,还有一条丽声院线,它是专门发行中小公司的影片,也是后来独立制片的源头之一吧。”洪金堡跟东方成散步回来,来到了房间里,洪金堡的书房内,这里面有许多的东西。
小金人,奖杯,电影合照,剧本,还有一些道具,这个是洪金堡的个人收藏。
“你可以随便看看,这里面都是我这些年觉得挺有意义的东西,代表了我的电影之路。”洪金堡指着四周,给东方成看。
↑返回顶部↑